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是纯粹的、科学的、理智的真爱。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且作了剪报,但文章的出处却因我疏忽没有记下以至于无法标明。作者是一个名叫叶勇的男孩,他出生在上海,曾在上海的外婆家生活了5年,后来又返回了北京。文章谈及他的家庭教育时,让人心有触动。
因为在外婆家经常吃的是红烧肉、带鱼和青菜,没吃过黄瓜、菠菜、西红柿等,于是上幼儿园到吃饭时就麻烦了。我不但常常吃不下饭,还会吐一桌子,自己难受,也让老师和小朋友恶心,于是在幼儿园和家里,吃饭成了我的一个大难题。老师一次次擦我吐的食物,妈妈给我讲食品的营养和好味道,可我就是不吃。爸爸妈妈也不妥协,坚决不给我做我爱吃的东西。邻居们看我父母的态度,说他们不像我的亲爹妈。但父母就是不改变他们的做法,只是继续对我讲:挑食是不对的,是会影响长身体的,是应该改掉的毛病,爸妈是决不会迁就你的,还说以后要住校、下乡,更不能挑食。而且在我饿了、吐了以后,他们还是再把原来的那些饭菜端给我,鼓励我吃。当我多吃一点时,他们就在一旁鼓励我。记得我第一次吃下半个西红柿时,父母马上给我讲故事,跟我玩跳棋。是爸妈的说服和坚持,我用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改掉了挑食的坏习惯。
在外公外婆家,我很少奔跑,更不去爬高摸低的,家里的阿姨还常背着我上街。所以5岁刚到北京时,我不但不去耍枪舞棍,也不去摸暖气、爬椅子、上公园玩。我不敢自己从小土坡上往下走,更不敢从几十厘米高的长廊上往下跳。夏天,爸妈带我们去八一湖游泳,哥哥早已如鱼得水,而我刚一下水,就紧抱住妈妈的脖子大喊:“快上去吧,不好了,我的脸上身上都湿透了。”因为以前外公外婆从不让我弄湿的。
为了让我变得坚强、健康,爸妈和哥哥几乎每个星期日都陪我去“滑雪山”、“过铁索链”,还教会我骑车、游泳、打球。冬天的棉衣也比在上海时穿得薄了,到国庆节时还穿着短裤。我还学会自己乘车到5站以外的育民小学去读书。就这样,才两年多,我已变成一个壮实、大胆的小男孩了。上中学时我住校了,是体育活动的骨干。记得我在16岁以前从未打过退烧针。
如今,我已经30多岁了。近十几年来,我到处出差,除大洋洲以外,世界上其他的几个洲我都去过,还在东南亚及日本常驻过几年。咖喱、奶酪、生鱼片,什么怪食异味、什么气候下我都能吃得嘛嘛香。由于有了强壮的身体,出色地完成工作和任务就有了保证。我还养成了到哪里都坚持锻炼身体、不懒散的好习惯。
回顾这些,我感谢外公外婆对我的养护,但他们给了我太多的呵护和娇惯,仅仅5年就使我养成太挑食、太胆小和过于依赖他人的坏毛病。是爸爸妈妈及时又坚决、具体又耐心地帮助我,在吃饭、体育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要求和影响我,终于把我培养成一个独立的、身强体壮的、具有良好交往能力的人。是爸妈当年对我的严格要求,养育出了今日能笑对人生、勇于面对挑战的我。爸妈给我的爱,不是溺爱,而是真爱。这样的真爱是如此炽热而深切,它们融进我的血液中,让我终生受益!
您能否从这个孩子的成长中,解读一下“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个道理?
怜子之心,父母共有,只是天下父母在疼爱自己的孩子时,也要清醒一下认识:您付出的爱是真正的爱吗?从叶勇的童年及长大的经历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真爱的重要性。我认为,真爱的秘诀,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给孩子的爱要无私。父母在给孩子提供各种好条件时,首先要想一想:您是否有私心?您是否希望孩子凭借这个条件达到您所期望的某个目标?当然,要父母根本没有目标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父母要端正心态: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您所设定的目标,您将怎样对待他?您会毫无怨言地继续付出,还是会有所不满甚至直接表达您的不满?
第二,给孩子的爱要理智。有句话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要父母爱孩子容易,但要父母给孩子理智的爱却不那么容易。有的父母,往往在爱的旗帜下给孩子提供了过度的保护: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怕孩子受别人欺负;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怕孩子上当受骗;不允许孩子使用火柴和剪刀,怕孩子伤了手指……当您无条件地给孩子施加爱的时候,也要记住:爱离不开理智。没有理智的爱是疯狂的爱,是可怕的爱。
第三,给孩子的爱要被需要。媒体曾报道一些少年伤害父母的案例,这些案例让人思索的是:为什么父母给孩子那么多爱,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做出了败坏人伦的事情?经过分析发现,多数案例都是由于父母给了孩子太多的令人窒息的爱,因此才有孩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爸爸妈妈爱我爱得我都想去死!”所以,父母们应该给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和爱,而不是用您无边的爱让孩子窒息。
我曾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即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反思:给孩子的是不是真爱。我认为,所谓的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也就是说,把孩子当成“小皇帝”或“小奴隶”都不是真爱,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是纯粹的、科学的、理智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既有“小爱”,更有“大爱”。现在的时代,仅有满足孩子吃穿需要的“小爱”显然是不够的,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大爱”,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也是爱之真谛所在。
人之所以成为人,离不开真爱;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依赖于真爱。
日本人所提倡的“荒岛教育”,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日本人经常把一些中、小学生送到荒岛上,让他们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孩子上岛后,自己搭起帐篷住宿,自己准备炊具煮食,甚至自己利用海水来制盐。经过这种锻炼,许多孩子都愿意劳动,学会了吃苦,性格也变得刚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