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谁是“姚抄抄”这张伪币的制造者?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04 08:57:19

     近日,一名被称为“才女作家”的高二女生多篇文章多处抄袭名作名篇并四处投稿被揭露,此事在各大论坛引起广泛讨论。该女生大段抄袭白先勇的《阿凤》、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断水人》及许多未正式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网友称为“姚抄抄”。 (7月2日《新快报》)

     俗话说,“天下的文章一大抄”。读了二十几年的书,干了十几年舞文弄墨的营生,深知此语确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西谚云,“太阳底下无新事”,可古往今来,谈论太阳底下的事情的书籍却是汗牛充栋。在前人如此辉煌的成就面前,要鼓捣出自己的那怕一点点新意,其难度之大只怕并不亚于上“蜀道”。甚至连大诗人李白面对崔颢的《黄鹤楼》,都不禁要生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来。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谈到为文之难时说:“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大科学家牛顿也认为自己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罢了。对于这些具有慧根的天才人物,创造或曰创新尚且如此之难,何况我辈钝根之人。故对于那些天资平平,又喜欢摆弄文字,或意图以此求取高名美誉,甚至求取“颜如玉”或“黄金屋”的人来说,恐怕也只有当“文抄公”或“文抄婆”这一条路可选了。

     然而,“文抄公”的传统虽然能部分地解释“姚抄抄”是怎样炼成的,却并非造成“姚抄抄”现象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谁才是“姚抄抄”这张伪币的主要制造者呢?答曰:乃弥漫并盛行于整个社会的普遍的缺乏节制的功利主义与贵名贱实之风气。

     笔者仔细阅读了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姚抄抄”的各种资料,发现被誉为“才女作家”的姚牧云在14岁到17岁这四年的“文抄公”生涯中发表的作品其实少得可怜,而且发表这些作品的杂志的档次也并不高。至于所获奖项,也比《围城》里方鸿渐“克来登大学”的文凭强不到哪里去——可正是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为她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和其他的各种好处,这无异于表明,我们整体的社会氛围其实是在鼓励“抄袭”,奖励“造假”。

     其实,若是仔细省察我们当下的社会语境,就会发现,“姚抄抄”只不过是“文抄公”或整个社会“造假”大部队中不起眼的小角色罢了。且不说政府部门流行的“假、大、空”的“党八股”,也不说所在皆是的各种假证件,就中国当下的文坛和学术界来说,何尝不是“假”的天下。然而,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只是各行各业玩的“游戏规则”不同罢了。

     如果读者诸君将目光转向中国当代的文坛,稍微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观察能力的人将会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当下的中国文坛,只不过是“假人”们共同演出的一台“双簧戏”或“滑稽剧”罢了。手段高明的“造假者”或“伪币制造者”绝对不会玩“姚抄抄”或郭敬明曾经玩过的那套把戏——不可否认,他们的作品确实是“原创”,但这种“原创”的品质如何,到底有无价值,却是一笔糊涂帐。他们的特长在于互相往对方脸上贴金,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制造文学界虚假的繁荣,并且利益共享——要么是所谓的专家、学者、教授之类的名人写关于某书的肉麻的吹捧文章在纸上热闹,要么开所谓的“XXX作品研讨会”在旅游景点折腾,要么“玩的就是心跳”,以各种出位的言行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就其追名逐利之目的与“造假”的性质而言,这些行为与“姚抄抄”之低劣的抄袭手段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古人说得好,“窃钩者诛,窃国者候”,这些手段高明的“造假者”往往名利双收,把持着中国文坛的话语权,而“姚抄抄”之流的小角色却被揪出来批斗,成了唾沫与砖头的集散地。

     有人说,“小抄是文抄公,大抄是大学者”——这基本上就是对中国当下的学术界的比较精确的概括。中国当下“学术泡沫”与“学术造假”之普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笔者看来,学术研究实在是个苦差使。一篇真正有学术含金量的论文的出世,一般要经过“感而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的过程——而且这很可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的体制却将发表论文的数目及级别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挂钩,对学术界与文化界进行了过多的行政干预,恩威并用,一方面“逼良为娼”,另一方面“诱良为娼”,迫使知识分子——我说的是普通意义上的,作为读书人的知识分子——从事各种各样的“学术造假”,并提供了如花钱买版面等适合这种造假行为生长的肥沃的地壤。而当下的信息检索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则在这种“学术造假”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凡是顺应这一体制的人,凭借其“造假”行为而把持了学术界的话语权,要名有名,要利有利,而那些真正有良知、有学问的学者,则往往会落得个郁郁不得志的结局。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名逐利本为人之天性,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则在于利用各种制度安排对人追名逐利的功利之心进行有效的节制,并将之引入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去。如果一个社会的整体语境使得“造假”等欺骗行为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其付出的成本,甚至在社会制度方面或隐或显地鼓励“造假”——这除了会引起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与信任危机以外,最后必定会造成“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这种“劣币逐良币”的可怕局面。 “假作真时真亦假”,到那时,恐怕如“姚抄抄”之辈滔滔者天下皆是——“鸡鸣狗盗之辈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中国人将拿什么来贡献给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呢?

作者:    来源: 光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