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家庭教育 正文
家教要有大眼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03 10:21:53

  家庭教育要有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拉长一点“焦距”,把孩子的成长发展当成是一生的事,不以一时一事的成败看孩子的未来。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这是社会的共识,也是众多父母不得不承认的严酷现实。例如,有相当一些父母受片面人才观影响,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成才、成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盲目攀比,重智育、轻德育,把追求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有的父母对素质教育认识偏颇,逼迫孩子非要通过钢琴的几级考试,非要学会几种乐器;有的父母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而没有将其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等等。理性地分析一下这种种现象,家庭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教育专家列出了十种误区。这十种误区是:

  1.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2.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3.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4.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5.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6.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7.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8.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有些父母把读书当成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9.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10.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被束缚在家庭、自我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对于这些误区,我建议,为人父母者,应当逐条对照一下,看看在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尽早地提高警惕,调整自己,以免越陷越深。

  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观念几乎根深蒂固,每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美好的期望,于是这些美好的期望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培养目标,被我们的父母安排在了教子计划中。可是,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和成功的法则加以衡量时,才发现这些教子计划并不科学,实际应用时也并不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问题主要是出在了教育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误差上,是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目光的短浅造成的。

  太多的父母只注重了目标的美好,却忽视了目标与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美好的目标并不适合孩子。比如说,孩子喜欢绘画,父母偏偏要他学琴;孩子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可爸爸偏要他去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孩子最想考的大学是北大,可妈妈一定要他考清华……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最好不要为其过早地定下目标,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与其定下一个未必适合孩子的目标,不如教给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我认为,教育要有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把“焦距”拉长一点,把孩子的成长发展当成是一生的事,不以一时一事的成败看孩子的未来。在动物世界里,幼崽出生后,筋骨一活络,就得出洞去谋生,母兽还会把自己的孩子“狠心”地赶走,让它们自谋生路,不再依赖自己。正是这种顽强的自力更生,才使它们得以自立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孩子哇哇坠地后,要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但是,这种照顾应随着孩子的长大而相应减少,直至让其完全独立自主。如果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还不让他们自理生活,无异于给他们带上了手铐,扼杀了他们的发展。

  所以说,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大眼光”;关爱孩子,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将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几句中国的古训,虽然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孩子学过,可是父母淡忘了,孩子也很难领悟其中的深刻意义。可是这种道理是永存的,而且也是永不会褪色的。愿所有的父母能从中有所感悟,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