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看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后,历时15天完成了一份长达4万字的“震后恢复建议”,并送达了国务院。很快,国务院应急办要求几名学生加送几份,并请他们到中南海会谈。6月15日,学生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的信,对方表达了感谢之情以及进一步探讨的期望。
这几个大学生真是好样的!说他们是好样的,不仅是因为他们拿出了一份颇有技术含量和借鉴意义的“震后恢复建议”,更是因为他们积极介入了一件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分外”的事情——他们四处查找资料,废寝忘食地讨论研究,呕心沥血地写作,不是为了拿学位和求职,也不是为了炒作自己,他们这样做,已经超出了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需要,而是为了灾区重建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就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当代的中国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久违了的精神。曾几何时,学生上大学的目的,被简单地等同于个人奋斗,成名成家,房子、车子等。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重功利、讲实惠的人生价值取向突出,注重物质利益和短期的回报,而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显得软弱。从高考的竞争到专业的选择,从为学费发愁到为求职焦虑,大学生关心的多是和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从结果来看,‘实用’成了关键词。”
这7名大学生的行为,之所以非常可贵,就在于他们代表了一种超越“实用”,主动为国分忧,积极报效祖国的新潮流。而他们的这种努力,从长远看,最终也有利于大学生自己——灾区的迅速重建和恢复繁荣,无疑将会给许多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这次汶川大地震和随后的抗震救灾所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成果,就是国人意识到大家是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们必须通过对共同体命运的关心,来实现对自我命运的关心。大学生作为国人当中最敏感,最富有热情的群体,无论是前期积极充当志愿者,还是现在踊跃献计献策,都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