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习俗,高考放榜,“状元”诞生。于是一年一度的“状元”,眼下再被有些媒体和单位热炒。
事实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考第一名的学生肯定是优秀的,但优秀的学生未必就考得第一。笔者当年英语成绩不是班上最好的,但高考时却获满分,被视为“单科状元”。可见,高考得了第一,有相当的偶然性。
如今“状元”名不符实。“状元”是在全国竞争中产生的,眼下多省已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各省考分之间缺乏可比性。既无比较,哪来“状元”?
虽然“高考状元”已成伪命题,但热炒之风依然如故。
拿孩子说事,是一些大人的拿手好戏。表面上炒的是“高考状元”,但“好处”却与“状元”无关。媒体炒,是想获得“注意力”;学校炒,是想挖生源;商人炒,是为了赚更多钞票。于是“状元”成了多方利益的代表,“状元”成了杂耍人鞭影下的“猴子”。拿孩子谋利,做大人的不厚道。
事实上,热炒“状元”,会让“状元”对人生产生错觉和误判。而对一两个孩子的追捧,则是对绝大多数孩子的不公,甚至是残忍,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严重误导。今年我省将有二三十万考生落榜,将个别考生捧上天,只会使考得差的学生、特别是落榜生感到窒息。虽然人们通常会打着“取经”的名义来炒“状元”,但实际上由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与环境差异,因此“状元”们的学习经验,并无普遍的借鉴价值。
勿以考分论成败,何必又来炒“状元”。
“高考状元”之争,将荒谬进行到底
是什么让这些名校如此青睐各省的高考状元呢?在各个高校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不难听到争夺“高考状元”是为了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等云云。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个说法怎能成立?难道招到高考状元就等于生源质量提高了?或者说拿着纳税人的钱把高考状元收入囊中就意味着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可见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么,如此费力的收罗这些高考状元又是为了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