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生廉洁行医教育座谈会在福建医科大学召开。300名即将走上医疗工作岗位的该校2008届毕业生代表济济一堂,就毕业后如何廉洁行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6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固然需要同学们去观察、思索、实践、选择,更需要高校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和引导。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近几年,各高校通过思想品德课、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在加强学生道德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生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当前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实际不相适应,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实践有所脱节,德育工作的评价手段单一,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工作后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平等。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不良倾向呢?从学校角度看,因为目前人们仍存在偏见,认为只要文化专业知识学好就行,因此学校从源头上就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重视不够。与之相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在道德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生角度看,进入高校的学生,尤其是快要毕业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有自我评价标准。也有另一种学生,明确认为以后工作,只要学好技术技能,成为本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便可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其实,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前不久,《新民晚报》刊登了一则骇人听闻的新闻:某地区小学,一名男教师在教室里在所有学生面前殴打一女同学直至死亡。这样一则消息无疑是发人深省的,教师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最高尚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样一个受世人爱戴崇拜的角色竟然摧毁了一个年轻的充满希望的生命,不禁让我们深思:教师的职业道德何在?不仅是学校,在医院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医生护士那冷若冰霜的面孔和话语也时常让我们不寒而栗。在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同时,我们也会思考职业道德的问题。
因此,高校的道德建设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适度超前,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到工厂、农村、医院、学校实习、见习和野外作业,学习和实践职业道德,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端正职业态度,遵守职业纪律,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正如一位医大毕业生所说:“当我们穿上白大褂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应该装着公平和公正。我们应该始终重视廉洁修身,在平凡中见精神,从博学中知廉耻。”“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带头抵制‘回扣’‘红包’‘大处方’‘滥检查’等行业不正之风。”
做事先做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水平的需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是单位间接的生产力!期待有更多高校上好毕业前“最后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