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静原来的名字叫德勒格尔玛,是第一个登上新中国电影银幕出任主角的蒙古族女演员。她骑术精湛、多才多艺,曾出色主演《卫国保家》、《生活的浪花》等多部新中国早期电影,也为蒙古族人民成功导演了影片《骑士的荣誉》和《驼峰上的爱》。从文工团、话剧舞台到银幕,她辛勤耕耘和奉献了半个多世纪,为我们书写了一个老艺术家对新中国电影矢志不渝的民族情怀。
她心中想的一直是当蒙古骑兵为牧民行医,但多才多艺却令她分到了文工团。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情结
杨静的家乡在内蒙古哲里木盟,1929年出生时父母为她取名德勒格尔玛,蒙语的意思就是永远盛开的花朵。16年后,德勒格尔玛从奉天助产士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为蒙古族牧民行医。茫茫大草原练就了她一身精湛的骑术,也让她小小年纪就在心底立下了为蒙古人民做贡献的志向。
1946年,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感召下,17岁的蒙古族姑娘德勒格尔玛走出了她正在行医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来到东北军政大学。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德勒格尔玛能歌善舞,还演出了根据亲身经历自己动手编写的舞台剧《奔向光明》。虽然她的道白满是东北和蒙古味儿,表演却真挚感人。
军政大学毕业时,多才多艺的德勒格尔玛被分到了文工团。其实她的志愿是去东北医科大学,她心中想的一直是当蒙古骑兵为牧民行医。60多年后的今天,杨静还清楚记得她当时是“流着眼泪来到了军政大学文工团”。
虽然“从医”变成了“从艺”,但是德勒格尔玛在草原为牧民行医时就立下“为民族献身”的志向却从未改变。从文工团员到电影演员、导演,在和新中国电影共同走过的岁月中,她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银幕上塑造出一个蒙古族角色,当年呼伦贝尔大草原赋予的民族情结始终凝聚在她的心中。
第一次登上银幕塑造的形象,并不是她盼望已久的蒙古族女主角。
初登银幕主演《卫国保家》
1950 年,已经出演了《天下无敌》、《为谁打天下》等多部话剧的杨静刚刚从部队文工团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就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邀请,与于洋、凌元、梁音等合作,扮演了新中国早期电影《卫国保家》的女主角。当时正值国内抗美援朝,杨静以她朴实的表演塑造了一个积极送丈夫上前线的山东妇女形象,影片得到了热烈反响。当年的北影演员科长谢添还亲自到场,表扬并祝贺她的成功表演。她的 “新中国的人民演员”大幅照片也刊登在了“大众电影”封面。从舞台到银幕,她又一次展现出表演才华。走出大草原的德勒格尔玛终于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个登上电影银幕担任女主角的蒙古族女演员。
回忆那一段往事,杨静却意外地道出,这部电影成功的背后,是她心中留下的遗憾。那就是第一次登上中国电影银幕塑造的形象,不是她盼望已久的蒙古族女主角。
原来,早在1年前,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就筹拍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革命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女主角的第一人选就是杨静,但非常不凑巧,当时杨静正在哈尔滨参加文艺汇演,和这个期盼已久的角色失之交臂。更意外的是,当她来到长影拍摄《卫国保家》时,正好《内蒙人民的胜利》剧组也到长影报到。看着这个和自己擦肩而过的蒙古族女主角,杨静真是遗憾极了。
杨静独占了当年中国话剧舞台的两个“第一”,这是她表演事业上的突破与成功。
主演《第十二夜》

杨静的家中,有一张引人注目的大幅黑白照片,正中间是当年的国家总理周恩来,旁边则是身着戏装的众多演员。杨静说,这是5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她主演的话剧《第十二夜》后与剧组演员们的一张合影。虽然已是历经半个世纪,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照片上的演员中找到杨静、于洋、陈强、马精武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熟悉面孔。回忆往事,杨静无限感慨。
1955年,为了培养新中国的年轻演员,国家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办了“演员专修班”,并专门聘请一批苏联专家亲自为演员们授课。杨静和于洋、陈强等一批北京、上海的著名青年演员都被送进了这个班。经过紧张刻苦的专业学习,他们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学完了5年的课程。他们的汇报演出也是当年非常轰动的事,因为他们表演的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十二夜》第一次被搬上中国话剧舞台。杨静被指定扮演戏中的主角孪生兄妹,这样她也就成了新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个在《第十二夜》中一人扮演孪生兄妹两个角色的演员。
《第十二夜》是当时话剧舞台的一部大戏,从1957年一直演到了1961年。这期间他们的演出不仅经历了1959年建国十周年献礼和亚洲电影节,也辗转来到了西安、河南、延安等地巡回演出。她回忆当年的演出盛况时说,国内首演便吸引了各界人士,英国记者还为她拍下的当时国内还没有的3张彩色照片。首演后,周恩来总理也接见了全体演员,还对杨静一人饰演两个角色给予了表扬。当得知杨静是蒙古族演员时,周恩来更是鼓励杨静多为蒙族人民做贡献,并笑着对她说,现在我国的蒙古族演员很少,你应该改回原来的名字,还叫德勒格尔玛。当时忙于演出的杨静虽然没有改过来名字,却把周恩来总理的话记在了心中。周恩来总理和全体演员的合影,虽然是黑白照片,却成了她最珍爱的照片。
当年的德勒格尔玛已经成长为演技纯熟的人民演员。“演员专修班”毕业后,杨静相继参加了《金玲传》、《生活的浪花》、《矿灯》、《英雄岛》等多部电影的演出。在她出演的这么多角色中,仍然没有一个是她一直期盼的蒙古族女主角。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她仍然没有得到一个塑造蒙古族角色的机会,无形中又让处于艺术创作黄金时期的杨静留下了遗憾。
《天平之甍》拍摄了半年,作为中方副导演兼翻译的杨静也充分发挥了她的才能。
《天平之甍》
铺就导演之路
杨静能讲一口流利的蒙语,谁都不会奇怪,因为她从小在内蒙古长大。可是她能熟练使用日语,并为大名鼎鼎的日本导演熊井启担任中方副导演和翻译,就不得不让人对她刮目相看了。这都源于杨静的勤奋与聪明好学。那还是在干校的时候,劳动之余,不甘于被“搁浅”的杨静重新“捡”起了当年在奉天助产士学校曾经学习过的日语。她相信努力和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
1979年,日本著名导演熊井启带着他的全班人马来到中国拍摄电影《天平之甍》。由于在中国拍摄时间较长,导演熊井启便向中国邀请一名会日语的中方副导演。这个既要懂业务又要当翻译的“苛刻”条件,却让杨静成为最佳人选。《天平之甍》拍摄了半年,作为中方副导演兼翻译的杨静也充分发挥了她的才能。片场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业务精干,又待人和蔼的女导演。一口熟练的日语,又让她成了日本导演熊井启与片场上各类工作人员沟通的“中心”。当很多日本工作人员得知多才多艺的杨静是50年代中国著名的电影演员时,他们不禁更加佩服她了。
《天平之甍》让杨静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导演,她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这以后,她做导演的信心更坚定了。
她终于为蒙古族人民拍出了电影,实现了心中多年的愿望。
《骑士的荣誉》
之民族情
杨静最初的导演之作还是始于干校回来之后与著名导演崔嵬合作的《山花》和《红雨》。《天平之甍》后,她就和于洋共同携手投入了导演的行列。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导演了《大海在呼唤》、《骑士的荣誉》、《驼峰上的爱》等多部影片。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艺复苏的年代,他们的“多产”作品无疑为繁荣中国电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浸满了民族情结的《骑士的荣誉》更让杨静欣慰。她终于为蒙古族人民拍出了电影,实现了心中多年的愿望。
上个世纪50年代,蒙古族作家奥德斯尔完成了小说《骑士的荣誉》后又改编成了电影剧本。这个取材于蒙古族骑兵真实历史的剧本立刻引起了她和于洋强烈的创作欲望。但是一直到了1983年,《骑士的荣誉》才被批准正式开拍。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大青山,在蒙古骑兵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经过了3个月的实地考察和几度修改,他们终于完成了满意的剧本。
最让杨静难忘的还是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影片中大量镜头的蒙古骑兵,还有很多马的特技镜头,全都得益于真实的解放军骑兵和战马。他们全部来自北京军区,是当时的秦基伟司令员特地批准派来的一支骑兵团。这支庞大精良的骑兵队伍不仅训练有素,而且骑兵战士们还承担了对战马的全部训练、饲养等任务。对于拍摄期间战士们食宿、战马饲料等一系列大笔开支,部队只收取了最低的费用。这对于当时资金不多的剧组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支持。所以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杨静仍然心存感激。
历时半年,《骑士的荣誉》终于在北京播映。望着银幕上第一次出现的蒙古文字幕、第一次喊出“成吉思汗的子孙”宣誓的场面,在观众雷动的掌声中,杨静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也是在这部影片的字幕中,导演杨静的名字变成了德勒格尔玛。这是她凝聚在心中几十年的民族情怀,也是她对当初劝她改名字的周恩来总理的深深怀念。
晚年的杨静还在忙碌,她依然牵挂着没有完成的《成吉思汗》、《嘎达梅林》、《东归》……
她参加民族研讨会,担任“草原之恋”歌舞团的艺术指导。就是从美国探亲回来,仍不忘在不多的行囊中装上为电影《东归》搜集的一沓厚厚的资料……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情结依然在她心中澎湃,就像她的名字德勒格尔玛——永远盛开的花一样,她心中承载的永远是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情。(摄影 程功)
杨静档案

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导演。蒙古族,1929年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1946年入东北军政大学。曾任文工团员、话剧演员。1950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主要作品:《卫国保家》、《生活的浪花》、《骑士的荣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