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浙江日报》报道,“排座”看你是否懂礼数;“敬酒”考察你是否有社交能力……大学生求职面试竟然被安排到了饭桌上。近日,小林跟其他4位考生一起参加了永嘉某协会秘书岗位的面试,自认为表现不如别人的小林居然被录用了,原因就和一个饭局有关。这样的面试方式,遭到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和网友的反对。
“陪吃应聘”之所以遭到抵制,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仍在用传统的“知识招聘”、“智能招聘”审视这种淡化学科知识、强化社会应用的“招聘另类”:“情商招聘”。
人才的终极能力如何不是毕业证说了算,而是用人单位和职场说了算,让货真价实的职业规则去检验和判定。传统的招聘方式或是试卷性素质检测,或是面试作答,对应聘者的非智力因素缺乏足够考核考察,学生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情商素质受到忽略。不少优秀者到了新单位因为情商不佳而难以胜任,招聘者和应聘者都满腹怨言。
与其满腹怨言,为何不将情商考核纳入应聘模式呢?用人单位在注重知识考核的同时,也将情商考核作为重要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认识“陪吃应聘”,那就是一场自由宽松的露天考试了,没有考场纪律的铁规约束,没有你问我答的单调局限,酒桌就是考场,吃饭就是考试内容。“露天”的意义更在于自由发挥、个性张扬,学生的交际能力等就能得到鲜活呈现。如此模式选拔出来的优秀者,肯定是智商发展、情商发展都具备的双料人才。
很多人为此不服气,为何不服气?--成绩不够理想。他们有所不知,现代人才的概念就是“20%的智商”加上“70%的情商”,再加上“10%的挫折商”。情商发展已成为人才考量的重要指标。自己在这方面能力不足,光发牢骚有什么用!
这也提醒我们,应在情商发展上下功夫了。相对而言,那些交际能力强、善于应酬、注重协调的人才,他们的精神幸福、意志和事业发展就比较顺利、满意度高。单纯发展智商忽略了情商,心情不够好、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往往会缺乏足够好的幸福感和达观的事业心。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足够多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比如博士生动辄跳楼自杀等,就是情商不佳的代表。这些需要引入教育,不能再拖了。
当然,“陪吃应聘”不能沦为无限泛滥的庸俗交际场,不能成为招聘形式主义,更不能沦为骗局。这些需要应聘者注意自我保护。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应试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样成了考试内容,能在各种交际危机中化险为夷,机智应变,这更属于情商优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