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年代:【唐】体裁:【五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很多人都以为我是职业学者,以研究“红学”或“四大名著”为业。我常常是抿嘴一笑,学者、职业学者?那不是禄蠹吗?为了洗刷耻辱,我今天必须站出来说实话了,本人只是个农民而已(可以追溯的祖宗十八代都是农民),为了研究“四大名著”耗费了我几乎所有的余粮,买笔买纸买电脑。十多年来,因为到处讲学,到处发表学究文章,很多编辑和网友都当我是人大教授或北师大教授,最少也是个文学评论家。在此我要向广大读者道歉,我写得太深奥,太冗长了,让你们产生了误会,真正的我不是那个样子,真正的学问也不是那个样子。现代中国人其实不需要《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只要读懂小唐诗就够了。所以,我又重新老老实实下地“锄禾”。不过请大家不要从艳羡转而可怜我,我不认为教授、学者比农民更优越,看完下面的解析你就明白真理掌握在谁的手里了?中国人几乎谁都能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有谁读懂了呢?说起来还得感谢我农民的妈妈,小时候跟她一起锄禾,我说要趁着早上天气凉快出去锄禾,待到太阳大了就可以回家休息、歇伏了。但她说,不能这样,长在禾里的莠草的生命力是很顽固的,必须一边锄一边让大太阳将它即刻晒死,否则它又会复活,白锄了。我说,苍天为什么总跟农民过不去?妈说,岂止是农民,读书人不也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吗?凤凰不还要在烈火中才能涅槃吗?这是规则!我还有些不服地说,是我的命重要还是禾苗重要呢?她说,没有粮食你会首先饿死,父母官们有都吃不完的国家粮!
这时候我想起了《悯农》二首,不是其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一点我是早就理解了,就像我妈妈一样,认为是理所当然,不必抱怨。最关键的是我理解了“锄禾日当午”的真实涵义。原来这句诗并非是刻意去特写、定格农民最恶劣的正午的工作状态,以获得矫情、催泪的文学效果,也不是说农民就愚蠢到不会躲避午间的太阳,只会苦干。它的本意是指可怜的农民总是须当赶在正午时分锄禾。也就是说这里的“当”不是“正当”或“当头”,而是“须当”、“应当”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这样理解呢?因为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完整地解释后面的诗句。
李绅为什么要设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就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份收获来自于一份耕耘的先后和正比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时间换空间的变化,并不是什么魔术和奇迹,而是先前洒下的汗水与那九千九百九十九粒粟做的交换。交换的过程之一就是锄禾,只有在锄禾时不辞烈日,不辞辛劳,才能获得好的锄草效果,才能获得好的收成,直至进入盘中餐。李绅的写作目的是要提示人们无形之汗滴是有形之粮食的等价置换物。也就是说付出和收获之间是守恒的关系,其它一切投机取巧、以逸待劳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虚伪、可耻的。应当说,作者揭示的这一劳动的本质,其意义不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之下。
但为何现实的世界却总是被有闲阶级人统治着呢?于是李绅要为农民呐喊,要“悯农”。不过我认为农李绅大可不必为农民做书生式的疾呼,维护劳动规律的人其实比坐享其成的人要高贵得多。而且那些官儿因为不用锄禾,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想主意整人、骗人。与劳力者不同,他们是劳心。这仍然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在笔者看来,唐诗很美,美不胜收,其精辟远在“红楼”、“三国”之上,但到底有谁看懂了呢?具有真实劳动经验的农民自己!所以,即便做学者我也要做农夫式的实践出真知的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