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让他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6-24 08:24:05

  时隔三年,上海终于出现了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高考作文,而这篇高考作文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满分,后来经过专家组的激烈讨论,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终于获得了70分的满分,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这篇作文的题目叫《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篇并不怎么符合社会流行要素的高考作文,不仅获得了满分,还遭到了舆论的热烈追捧。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它带阐述和表达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含蓄语境。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读着这样娓娓道来感情真挚的朴实语句,牵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一根尴尬的神经——对于“他们”,我们有没有想过、有没有做到“走近他们的生活”,将之视为我们群体中的一员而谈笑自若?

  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又不能不难堪地发现,不仅对于“他们”——城市中的外来者和弱势群体,对于一切陌生的“他们”,我们又同样地缺乏或悲悯或关怀的人文意识。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简单的“他们”词汇,其实已经并不简单了。我们有多少热情去握住“他们”的手?我们又能怀揣着多少信任去与“他们”并肩同行?强者与弱者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变得尖锐和对立、冷漠和麻木,“他们”似乎成为了一个遥远的事物。

  对于一篇高考作文超乎常理的关注和共鸣,可以理解为一种感情的释放。在这种释放的背后,其实正折射出一种公共感情危机——公共对于社会交流沟通缺乏、人与人之间关系渐趋冷漠的深深忧虑。在这个时候,作文“他们”出现了,恰逢其时地担当起了抚慰公共感情危机的重任。哲学家们曾经无数次的说过,凡是能引发社会共鸣的事物必然是社会所缺乏的东西。当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他们”而感到脸红、疑虑、困惑和彷徨的时候,这篇高考作文就如同一场甘霖,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旱的心灵。给予我们热情,赋予我们力量,促动我们思考。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心怀悲悯责任的考生和这篇高考作文,给了我们如此一个情感爆发和心灵警醒的机会,成人世界一个最佳的反思公共感情危机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让“他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