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生不会学、不爱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父母和学生处于烦恼之中。有些父母经常抱怨,孩子有时太依赖父母。孩子对别人、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甚至是健康的,但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作为父母,就应当正确地帮助孩子掌握这个度。因为在学习上如果孩子过度的依赖就会造成孩子不会检查、纠正自己家庭作业中的错误,在课堂上不能独立思考问题,或者不能主动结交朋友等问题,这对于他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说到作业很多父母都感到头痛,因为许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写作业的时候东张西望,甚至还看电视吃东西;有的则要大人陪着、看着,一不看着就不好好写。作业写不好,学习就很难好。
有的孩子还对自己不认真写作业“理直气壮”:我都会了,不用写这么多作业!你看我考试成绩不是挺好的吗?
事实上有的孩子的考试成绩还真是分数不低。作为父母该怎么办呢?这是让父母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
其实,写作业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为什么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发现了人的“遗忘曲线”,也叫“保持曲线”或“记忆操作特征曲线”。他发现,人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速度较快,此后逐渐减慢,并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学习会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这就是说,当你学了新的知识之后,如果你能及时地进行练习,就非常有助于你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不容易忘;如果不及时练习,就容易忘记,这是人类记忆方面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说再聪明的孩子,也需要及时地进行作业练习,否则他也会很快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忘掉。因为人是不能违背规律的,作业的功能就是有助于孩子的记忆和理解,所以每天及时完成作业是学习好的保障,有助于提高他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十分有好处。这个习惯一定要养成。
在现实中,许多父母常常叫苦:“现在孩子读书,大人比孩子还累!”这是因为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使孩子学习搞好,做“陪写”者,电视可以不看,其他事情可以放下不做,“陪写”是头等大事。孩子写多长时间的作业他们就陪多长时间,绝对一陪到底。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解答不出的难题时,就挺身而出地帮孩子解答,甚至替孩子写。
有一位妈妈是广大“陪写”族中的一员。学校放暑假后也不得不把“陪写”的形式从面对面改为遥控。每天都要向家里打数个电话督促孩子写作业,听到家里的电视声就会对着话筒发威:“又看电视了是不是?关掉!作业写好了再看!”她的孩子遇到一点点难的题目,就要打电话问妈妈:“妈妈,这道题目怎样做啊!”“妈妈,这个字谜我猜不出。”这位妈妈就在电话里当场替孩子解答,遇到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就记下来,待解答出来了再打电话告诉孩子。同事问她:“干吗这么累呢?让孩子自己做不好吗?”她说:“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学生的作业这么难!”由此可见父母的苦心。
其实,父母“陪写”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陪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强迫感、压抑感。此外,“陪写”可能让孩子产生依赖情绪,懒得动脑筋。
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可以给孩子以适当的辅导、点拨和启示,但我不赞成包办代替式的“陪写”。书是孩子读的,作业应是孩子自己写的,不要越俎代庖。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是要靠自己的,父母尽量不要陪读。如果你陪读,也要以为了不陪读为目标,教是为了不教,陪读就是为了不陪读,这样是可以的。给他一个过渡,让孩子慢慢变成专心地写作业,比方说,写作业的时候不要看电视,不要吃东西,不要东张西望,慢慢他会养成好的习惯。有了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就是他学习好的重要的保证。因为如果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就使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是珍贵的。
我的教育建议是:
从检查自己的行为开始。许多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其实很多时候是父母的某些行为造成的。父母要不时地检查自己,孩子做作业时,不要总留在一旁监督、辅导。父母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你自觉地完成作业,我们只用抽查的办法来监督。”
启发诱导,不包办代替。有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贪玩,父母对其进行一些督促是必要的,但应适可而止。孩子做作业时,父母可以提出适当的质量要求、时间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可给予提醒;写完后再检查完成情况。但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决不能喧宾夺主,孩子需要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美国社会行为研究专家库柏教授认为:“学生家庭作业的真正目的,并非是使学生很快地提高成绩,而是促使他们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破家庭不是学习场所的观念。”所以,应该教会孩子学习与思考的方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经常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情,而不要怕犯错误。有一位母亲,曾经让女儿自己用录音机听写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她认为用录音机听写的好处很多,因为录入听写内容的时候就是一次专心复习的机会,让孩子操作录音机使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可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录完听写内容后让孩子把书交给父母保管,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诚实的重视,培养孩子诚实的作风。
与老师保持联系。让老师知道你对孩子的担心,并和你互相配合,以便与你的措施和奖励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