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6月17日通报了今年全国高考期间考风考纪有关情况。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国高考考试期间查获的违规人数2645人,占考生总人数的万分之二点六,高考违规率近十年来首次降低到万分之三以下。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今年高考考试秩序井然、考风考纪进一步好转,总体看,考试是安全、公正、有序的。”(见6月18日《北京晨报》)笔者对此产生了疑惑:现在就公布“高考违规率”是否过早?
据报道,发生在湖南耒阳的利用无线电传递答案的舞弊案,甘肃天水的外省学生有组织参与的替考案,均还没有完全调查处理终结,如在天水,据涉嫌组织此次替考事件的魏成甲交代,“此事山东方面有人‘委托’,天水方面有人接应”,并称自己“不是真正的组织者”。当地警方也怀疑,“此次替考事件可能还有幕后组织者”,“正在全力侦查”。(见6月18日《甘肃晨报》)在此背景下,匆忙发布汇总的高考违规人数及相应的违规率,并断言“今年高考考试秩序井然”,显然有操之过急之嫌。
更重要的是,从包括报名、考试、阅卷、录取等在内的整个高考的完整流程、环节上看,目前高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结束――“阅卷”仍在紧张进行之中,而“分数公布、录取”更是还没开始,现在已统计出的“高考违规率”,其完整、真实性无疑值得推敲。
一方面,还存在一些考试舞弊,有通过阅卷、录取环节被发现的可能,另一方面,“阅卷”、“录取”等环节也存在发生各种违规的可能性。据6月16日《河北青年报》报道,该省在高考阅卷过程中,13名阅卷教师因差错多或有效进度慢等原因被辞退。
说上面这些,并非有意否认今年高考总体上的“安全、公正、有序”性,想说的只是,为了使我们的高考总结更具科学性、说服力和相应的社会公信力,同时也是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组织管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