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6月19日电 14岁开始初涉摄影,28年间,他用双脚走遍双鸭山市大街小巷,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双鸭山风光,拍摄双鸭山风土人情,他用新旧对比的手法积累了千余张改革开放以来双鸭山不断“成长”的照片。他,就是双鸭山市工商局基层科科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双鸭山高校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宋为立。
按宋为立的话说,他小的时候喜欢摄影,长大后酷爱摄影,中年后痴迷摄影,他至今保存着的记录80年代至今双鸭山变迁的新老照片让他成为可以最直观地表述煤城改革开放惊天变化的人。
一部儿童相机让小小的他走进摄影行当
“我舅舅爱摆弄相机,小时候看他端着相机为别人拍照,心里就羡慕的不得了,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拥有一部相机,像舅舅一样成为一名摄影师。”14岁那年,宋为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家人为他购买了一部120型儿童相机,他至今记得那部相机的价格是16.5元,在28年前,那可是一笔不少的数目。有了它,宋为立的少年也因此多了一抹诱人的色彩。傍晚,路灯熄灭后,他就一头钻进自己的领地:找出盆子、碗,将洗相的药水倒进去,煞有介事的冲洗相片。当第一次看到人被药水“泡”出来的瞬间,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宋为立介绍说,胶卷是同学们齐钱买的,当时每张底片的造价是0.25元。
宋为立儿童时的得意之作是一次春游,一位男同学搬啤酒箱时不慎掉进河中的瞬间。“咔嚓!”快门闪动,他抓住了。画面上,同学跌倒后水花四溅,动感十足。这张照片完成了他从摆拍到抢拍的过渡。“抢拍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成了宋为立对艺术的新追求。
1988年,宋为立进入大学学习,这期间,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摄影知识,并加入了省摄影家协会,任高校摄影家协会主席。他的摄影作品《秋思》在黑龙江省第十六届影展中获得银奖。
捕捉大红楼和农贸市场退出历史的瞬间
参加工作后,宋为立开始了全新的摄影之路,他的目标也越来越明晰,过去是为了工作而保留记录,而现在是为了记录煤城变迁而去拍摄。
在宋为立拍摄的众多反映双鸭山城市建设新老更替的相片中,有一张1999年拍摄的大红楼当年被拆时的照片,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大红楼面临城市改造,即将退出历史使命的瞬间,照片上,“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大字定格在画面上,记录了大红楼时代已经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1990年,听说大红楼作为城市规划即将被拆除,那时就想一定不要错过这一机会,记录下它退出历史的瞬间。可那时工作忙,不能天天到那里候着,但又怕错过,于是我和中国银行的一名熟识的门卫说,让他帮我盯着大红楼,一旦被拆立即电话通知我。一天中午,机会终于来了,门卫打电话通知我:你马上来,我看见推土机开过来,正在推楼呢。听了这一消息,我急忙把相机拿出来往外跑,那时打车也不是说打就能打着,于是,我开始撒丫子直奔大红楼方向,远远的我就看到推土机已经把一面墙推倒了,我边跑边抽出相机,对大红楼由远及近地拍摄。终于,被我抢到了。”说到这里,宋为立如释重负。多年过去了,当自己欣赏这个宝贵的瞬间时,眼里充满了得意。宋为立说,三马路农贸市场从始建到退出的精彩画面也是他拍得的。
拍风光靠耐性拍人物靠思想拍记实靠机遇
在宋为立的集子里,一幅幅美景照片非常显眼,其中《翠峰神韵》是他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留下的最美一瞬光影。用他的话说,拍风光片靠耐性、拍人物片靠思想、拍记实片得靠机遇。
宋为立回忆说自己有一次在凌晨4点醒来,发现窗外明亮的月光和地面的灯光,还有即将破晓的晨光融和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极为美妙的光线条件,这一下子点亮了他创作的欲望,意识到机不可失的他立马拎着家伙冲出了家门,在益寿山顶透视的角度拍得了翠峰山朦胧的意境美。他的摄影朋友们看了这张相片之后都非常惊奇,都说这光线捕捉的精彩,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采用鸟瞰视角的全景长卷,是宋为立比较偏爱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传统的胶片摄影和现代的数码技术相结合,结果就是气势恢弘的美景长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又有丰富的内涵。
宋为立的愿望:拍摄未来煤城秀美丰姿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节骨眼上回顾过去,宋为立说,当年的那句口溜:“一条马路走到头,一个喇叭全市听,一个公园一只猴”的时代永远过去了,当年为了看一部电影,有人爬到别人肩膀上大嚷着买票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他认为这是改革开放步伐继续向前的具体体现。二十多年间,他的摄影设备换了几套,从最初的儿童相机到价钱不菲的数码相机,更新不断。“双鸭山是怎么建起来的,我亲眼看到了,我还希望看到她未来的迷人神蕴,一直拍下去,把她的美记录下来,让人们记住她!”宋为立说。
宋为立用自己辛勤地劳作,为我市的艺术园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新绿,用自己的镜头见证了双鸭山的发展变化,数万片宝贵的影像资料是最好的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