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一岁半的时候,英、法、德、日等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舍的父亲与侵略军浴血奋战时,被敌人的燃烧弹活活烧死。
父亲死后,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母亲身上。老舍排行最小,上面有3个姐姐和1个哥哥,官府发给老舍家的只有每月一两五钱银子。靠这点钱,一个寡妇人家是难以度日的,老舍的母亲只有起早贪黑地为别人洗衣、缝衣,挣点钱维持生活。
老舍懂事以后,经常帮母亲和姐姐干活,担水、看火,凡是能干的都认真干。为了锻炼儿子,母亲总是放手让他干。母子相依为命,不怕艰难困苦,养成了老舍勤劳、善良、待人诚恳的美德。老舍7岁时,母亲更加节衣缩食,攒钱送他去上学。体谅母亲的老舍,珍惜上学的好机会,刻苦学习。他渐渐地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能背诵许多诗词和文章,作文成绩很好。
老舍从来不讲吃穿。大姐给他做了一双新布袜子,老舍放在那里舍不得穿,脚上穿的仍然是那双旧的带补丁的袜子。家里经常断炊,老舍宁肯饿着肚子去上学,也不吭声,免得增加母亲的忧愁。
发奋读书,成绩优异的老舍在小学毕业之后,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第三中学,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老舍上了半年中学,又考取北京师范学校。这样,衣、食费用就不用家庭负担了。
5年之后,老舍毕业了,刚满19岁就当上了小学校长。母亲看到儿子工作了,挣钱了,日子有盼头了,高兴得热泪盈眶。
母亲的辛劳和希望得到了回报,老舍当了大学教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他仅在建国后就写了大约300万字的作品。
老舍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次他谈到母亲的时候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贫穷并没有把老舍打垮,反而在贫困中他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启迪,母亲那朴实、坚韧的性格,使他得到了精神的营养,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他走向了成功。
有一位青岛女孩叫甘琦,她父亲去世了,母亲收入也很少,生活比较困难。但甘琦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表现十分出色。她就读的学校是一所英语特色学校。有一位外国的老师非常喜欢她,就跟她说:你想不想到英国去留学?我可以做你的担保人。
甘琦想,这真是个好机会,不妨试一试。回家后她跟妈妈商量,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闺女,你想出国留学是件好事,但是咱们家没有钱,拿不出钱来供你到国外读书。你要去,只能靠你自己,靠奖学金。甘琦对妈妈说,好!我一定会努力的!
结果经过联系、考试,甘琦如愿考取英国一所学校,而且获得了全额的奖学金。
英国这所学校的校长后来知道了甘琦的家境,就把她找来了,说,甘琦,我知道你非常的辛苦,现在咱们学校有一份工作,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做这份工作。你干了之后,你上学的所有的费用就都解决了。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甘琦说,非常感谢校长,我非常愿意。您说吧,什么工作?
校长说,刷厕所,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
甘琦说,非常感谢校长,我愿意接受!我保证把这份工作做好!从此甘琦就一边上学一边打扫厕所。
大家想想看,很多中国孩子到英国去留学,都是从家里拿了很多钱。英国当地也有很多富裕人家的孩子,是很有钱的。这样的孩子很少在外打工,更别说在学校里打扫厕所,所以甘琦这么做,他们有的人很瞧不起她。但甘琦认为,自己靠劳动上学是干净的,是值得骄傲的,她继续奋斗最后考上了英国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学府呀!所以连英国人也非常敬佩她,BBC还做了一期她的专题,她的照片还登上了杂志的封面。所以从甘琦的经历可以看出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精神,这就是古人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穷并没有错,错的是在穷苦中认命、放弃奋斗,甚至自暴自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感到十分困惑,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就无法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听起来这样的父母很崇高,想一想其实很愚蠢,孩子的前程以及能够换来这前程的教育,是用钱买不到的。看看老舍的家庭,看看甘琦的家庭,他们绝对比大多数家庭贫穷,但他们一样教育出了优秀的孩子。
要知道,现代教育的确需要金钱,但光有金钱堆不出一个现代的教育。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遭遇某些困难时,如何面对孩子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不隐瞒家中的实际情况。当我们的生活面对一些困难,如突然父母下岗家庭生活难以保障时,怎么面对孩子?有的父母非常担心,由于害怕家庭生活困难会导致孩子自卑,所以他们宁肯自己吃得更差一些,不买衣服也要给孩子去吃好的、穿好的。甚至担心孩子自尊心受不了,不让孩子知道经济困难等家中真实的情况。其实,父母应该从小就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从孩子入学起,就让其了解家庭的真实情况,使他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义务,教会他要为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孩子只知道一个劲地索取,就会成长为一个自私的人。
让孩子发表意见。家庭中的大事讨论时,应让孩子参加并发表意见,这样能增强孩子的“重要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譬如家庭中召开民主会议时,不要因为孩子小看法幼稚就剥夺了他的发言权。
教孩子“人穷志不穷”。许多父母因为害怕自己曾经遭受穷苦便不想让孩子再经历,因此单方面地死撑着,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其实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在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不得不为个人前途艰苦奋斗时,成长得更好更强,正如俗语所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要忘记,穷且益坚是培养孩子拥有良好品质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