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震区归来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6-18 09:01:27

  都江堰、映秀镇、绵阳市、绵竹市、江油县、青川县……从大地震灾区归来,那里的一切,让我无法释怀。

  儿子的班主任要我去和同学们谈谈抗震救灾的感受。我问一个问题:一瓶饮用水在商店里卖,是1.5元,它的出厂价和成本价还会更低些;但一瓶饮用水从空军运输机上空投到汶川山里,它的实际成本是多少?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这不奇怪。我也是从参与救灾的一位上校军官那里知道的:空投后,一瓶水的成本是500到600元。

  一架运输机只能投三十来个帐篷,一个出厂价千元上下,零售价2000到3000元的帐篷,空投下去后,成本就达到了五六万元,等于当地农民造一栋楼了。

  所有的同学都说“没有想到”。大家这才知道什么叫“不计成本”。确实不能再“计成本”了,因为一瓶水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一条人命。在山路随时可能因为塌方、泥石流而中断的时刻,一瓶水有时就是一个灾民一天的饮用水标准。在映秀镇,“铁军”某团政委张博告诉我:在最初最困难的日子里,给养中断,曾经八名战士一天只有一瓶水。水,在映秀这样原本有无尽的山泉可以免费享用的地方,就这样成了紧缺的生命必需品。

  在青川县人民医院的帐篷里,一位女医生告诉我:大地震发生时根本就没有征兆,甚至连狗也没有多叫。大地震后,这个龙门山里的县城断电断水断路断通信。当晚,大大小小的余震达二百多次。第二天上午,直升飞机来了,虽然只在空中绕了两圈又飞走了,但山里所有的人都哭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他们没有被忘记。

  当灾难忽然降临时,一切似乎都简化了。只有两种人:活人和死人。无论是谁,无论老幼贫富,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活着,都要维护其生命权,抢救出来。从出动十三万大军、空投饮用水到举国哀悼国殇三天,这真正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就在我们要离开都江堰倒塌的新建小学时,突然发现了在坍塌的幼儿班教室里,竟然有个鼓鼓的红气球。尽管它上面已经沾满了屋倒墙塌时掉落的泥土和灰尘,却历尽劫难而不泄一口气。它依然那么饱满,那么顽强,那么不可思议地见证着孩子们曾经有过的笑声和欢乐。

  而就在那间教室的对面,是新建小学尚未完全坍塌的四层楼房。这里有12个教室,有两间是实验室和微机室。这里有十个班级,在短短的十秒钟里全塌了,压住了九个班级的数百名师生。只有一个班级在上体育课,幸免于难。

  那面墙,应当是中国的“哭墙”:墙上的奖状还在,它记录着六(1)班孩子们曾经的努力和荣誉。

  尽管当晚就下了大雨,但四(2)班教室黑板上的板书还在。谁能想到,这些粉笔字竟然是一位老师一生最后的板书;谁能想到,这堂课,竟然是这个教室里许多鲜活的生命的“最后一课”!

  在新建小学的学生每天都要经过的大门通道的两侧墙上,挂着两行字:一侧是“规规矩矩写字”,一侧是“堂堂正正做人”。痛惜!大地震夺去了他们“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这最传统、最本份的追求。

  生死转换,原来不是我们的常识可以判断、我们的智慧可以预测的。

  多少个灾区的孩子,本来他们距离死亡的时间,要比我长远得多,孰料45秒钟的地动山摇,竟让他们早晨上学时和父母的生离变作死别!

  要学会珍惜,珍惜平常生活里不起眼的一切,哪怕是喝了一半的瓶装水。

  还要学会珍惜自己和同伴,不是“范跑跑”式的夺路狂奔,而是《士兵突击》中的“不放弃”和“不抛弃”。

  现在是沿海地区的学生捐助震区的孩子,但这不是强者和弱者的定局。我有一种预感:在这次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汶川、北川和青川的学生中,十年、二十年后,一定会出一批杰出的人才。他们一定会比一般城市里的孩子更坚韧,更懂得感恩,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也更加大气。他们的家毁了,但“多难兴邦”四个字,他们一定会比别人记得更牢。

  从震区回来,我自己的心理发生什么变化没有?

  也许是看了太多的废墟、太多的“X”型的典型地震裂纹、太多的危楼和倒塌的学校,我已经觉得没有好的房子和坏的房子,没有漂亮的房子和难看的房子,没有舒服的房子和不舒服的房子,没有高级的房子和低级的房子;只有“倒掉的房子和没有倒掉的房子”,只有“可以住人的房子和不可以住人的房子”。

  车过李白故居青莲镇,听当地领导介绍“太白小学”没有垮、没有倒,没有师生伤亡,我激动得跳下车,跑回去拍张照:总算找到一栋没有倒塌的小学了——这哪里是一座不起眼的普通平常的乡镇小学,简直就是一栋呵护生命的辉煌宫殿!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山河破碎”,说“山河”其实指代“国家”,不是真的山与河。而这次采访阿坝州州委书记,他痛心地说:“我们阿坝州真的是山河破碎啊!”山与河真的破碎了,可见八级大震的破坏力之惨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这次大地震是“国在山河破”。山河真的破碎了,要是没有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的支援,大震造成的伤亡,何止是目前的数字?

  在重灾区的一条公路上,我们突然看到一条“抗震救灾标语口号景观大道”:两侧的所有电灯杆上都整齐划一地挂着红底白字的口号“万众一心,重建家园”。我们为它的壮观而目瞪口呆。我们没有来得及采访当地老百姓对景观大道的感受,只是想:百废待兴之机、瓦砾遍地之时,如果能将这些人力、物力、精力,去为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恢复做点实事,那多好!其实它再壮观,也远不及灾区的孩子们自发地写在纸板上的一个“谢”字给我们的灵魂带来的震撼。

  是的,灾后重建的路,还很长很长。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