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2004年2月2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在《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这本书中提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应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开始。我尝试提出并回答了一个一直萦绕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德育,简而言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品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结构,从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来看,道德的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般来说,德育的具体实施可以以任一要素为起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父母和教师的权威”阶段,其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中年级儿童可能因破坏了原有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到了高年级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在我国德育的传统中,我们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
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意识里,道德似乎成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便可以得到高分数,而实际的道德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就是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的严重现象。我曾经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水的沸点是100℃,可我们的德育往往在50℃左右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认清一个道理并开始做好事了,或者开始守纪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能算是前50℃的教育。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反复训练成道德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是德育的后50℃。
2001年至2005年,我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我发现,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即重在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这首先从培养习惯开始。习惯与人格是相辅相成的。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因此,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工作。老师与父母应该承担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但要认识到,习惯不是一般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可以说,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总之,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要烧开教育这壶水、德育这壶水,就要把美德变为习惯。父母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时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我的建议是:
尊重儿童的权利。习惯培养的最低起点,应是成人与儿童商量,并认真对待儿童的意见。最理想的状态是儿童自己提出一些意见,并与成人一起做个决定。充分尊重儿童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培养的第一原则。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完全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长大的,他们吸吮着改革开放的新鲜乳汁成长,他们身上有许多成年人并不一定具备的优点和习惯。因此,科学的态度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向孩子学习,需要父母与教师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缺陷的人,才是现代人。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父母与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必须为人垂范,否则难以服人。
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着一系列的指标与规范,但习惯培养应当以人格化为追求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具体说,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如以未成年人10个好习惯中的“耐心听别人讲话”这个习惯为例,如果将其培养成技能化的习惯,可以视此为命令或铁的纪律,一旦违反将受惩罚。可以相信,人是可能这样养成习惯的。如果按人格化的习惯培养的要求,则重在培养对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严。技能化的习惯会使人机械,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人格化的习惯则是自然和谐的,内心认同也有热情。简言之,技能化习惯培育的是机器,而人格化习惯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相关链接:未成年人的10个习惯
习惯一: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国旗、国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要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习惯二:文明礼貌,微笑待人
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脸,看到别人的微笑,我们会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友善,和蔼可亲,彬彬有礼。习惯微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习惯三:尊重他人,耐心听他人说话
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习惯之一,也是吸纳一切智慧的必要态度。因此,从小学会用心倾听各种声音,而不去粗鲁地打断别人或随意插嘴,是现代人应有的良好素养。
习惯四: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如不乱动别人的东西,不随意打听别人不愿意公开的个人生活内容,不打扰别人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他人要及时道歉。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父母的收入等情况不要随便和别人说。
习惯五: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在家里、学校里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善始善终对于儿童是困难的,却又是必要的。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有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责任心的形成。
习惯六: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
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高尚道德的重要内容。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不堪为伍的;一个言而无信的民族,是自甘堕落的。
习惯七: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
观看比赛时应热情为双方运动员加油,不能起哄、谩骂裁判、运动员。观看演出时,演出结束时,要鼓掌致谢,要有秩序地退场,不随便中途退场。
习惯八: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
按规则办事是地球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需要,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
习惯九:勤奋自强,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大脑是学习的机器,机器好,学习效率才会高。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少年朋友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锻炼对于健康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健康第一是儿童教育永恒的方针,也是儿童成长的基本保障。一个重要的发现值得注意: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养不成运动习惯,长大了很难养成运动习惯,而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生命的质量必定下降。因此,小学生每天应保证睡眠10小时,学习不超过6小时,而运动1小时以上。
习惯十: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在现代社会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要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袜子,注重牙齿健康,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