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6月12日电 今天,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将近一个月了,在关注灾区群众安置情况和灾区重建进程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回想和反思,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对自己和周围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根据近期网上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原来大手大脚的“月光族”,现在成了节俭至上的“葛朗台”;原来连蹦极都不怕的人,现在却随时在面前放杯水,每隔五分钟就看一次……
很多人并非灾难的直接承受者,但心理一样在地震中受到了冲击,为此,心理专家们针对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了分析。
感受地震后
“月光族”变成“葛朗台”
“我以前的生活过得太奢侈了,一条七、八百元的裙子说买就买。经历这场灾难之后,我对这些东西完全没有原先那种强烈的购买欲望了。”26岁的文琴是一名外企白领,地震前,她花钱从来都大手大脚,但是现在,却一下子变得异常节约起来,有同事开玩笑说:一场地震,让文琴从“月光族”变成了“葛朗台”。对这样的改变,文琴说:“一个月少买一件衣服,就可以多帮助很多人,我现在觉得,平安和健康才是最宝贵的,物质享受带来的快乐太短暂了。”
专家解析:
在灾难过后,人们的生活态度发生转变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态度的转变方向是因人而异的,这和每个人的性格,以及在这场灾难中获取的信息有很大关系。只要改变后的生活态度仍然和社会相适应,没有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就完全可以自然接受。
“胆小”被嘲笑
心理重担要及时缓解
“我到现在还不敢回家住,白天在单位,总觉得地板在摇晃,必须随时在办公桌上放一杯水,每隔5分钟就看一看,稍微有震感就马上往外跑。”说起这些习惯,范先生不禁叹了口气。他说,地震发生前,自己一直留给周围人不拘小节、大气勇敢的印象,但现在自己却变得小心翼翼,有的朋友开玩笑说他是“胆小鬼”,有的说他患上了“余震恐惧症”,这让范先生感到心里压力很大。看着周围的朋友们都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里,范先生也很着急,但是就是没法消解心里的恐慌情绪。
专家解析:
对地震感到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在灾难发生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然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就有可能是有了心理疾病。发生这种情况的市民,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压力源的接触,不要听信谣言,同时多了解地震的相关常识。因为信息或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唤醒焦虑和恐惧的直接因素,信息透明则可以有效减低焦虑或恐慌的程度。
帐篷心结
用积极心态去化解
从舒适的房屋转入临时的帐篷,在生活上有着诸多不适应的同时,不少安置群众在心理上也难以接受。虽说可解燃眉之急,但一想到地震的可怕,和突如其来的环境改变,不少人都表示会有无助的感觉。
“我想回家!”在采访中,不少受灾群众向记者发出这样的心声,“不是帐篷不好,但这毕竟是临时的居住点,谁都希望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尽量短,毕竟我们有家,就在不远的地方。”
专家解析:
对于一些群众的帐篷心结,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杨彦春教授表示可以理解。她认为这是因为突然离家,进入集体的居住环境后,所产生的一种归属感缺乏而造成的情绪。杨教授表示,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来完成,目前,医院派出的心理援助团队,正在对灾区安置点的受灾群众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我们希望通过一些集体的活动,增强大家的团体感,让大家知道,这里不分你我,都是一家人。”杨教授同时表示,如果对帐篷的生活还有其他的不适应,都应该自由地表达出来,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说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是缓解各种不良情绪的基本要求。”杨教授建议,如果还有其它的心结,安置群众可以与心理援助医生保持稳定的联系,随时沟通、排解,不要把这样的情绪留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