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络原创 正文
《生命的感动》连载六十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6-11 14:35:05

  第63节:平凡之光照耀中国

  平凡之光照耀中国孙颙

  四十五年之前,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春雷滚滚,洪亮地在中国传播开来。班长雷锋,英姿勃勃并充满阳光的脸上,从内心荡漾起的微笑,簇拥着热爱生活的无限真情。他端坐在汽车驾驶窗前,侧转半身,放射出如孩提般单纯的微笑。那张肖像,深深刻印进中国人的心田。是我们的土地,孕育了这位年轻人!贫瘠的土壤上,朴实无华的青草和小花,到处生长。

  往后的中国,多灾多难。无论是狂热的炎夏,还是冷酷的寒冬,在步履沉重的跋涉中,只要回眸凝望,班长雷锋依然在微笑,那是凝固了时间的微笑,总给我们些许温暖。据说,那微笑的魅力,已经远渡重洋,走进西点军校的课程。这也许算得上文化交流方面的特例。

  多年以后,有一部电影,再次以班长雷锋的名义,感动了中国。电影的片名为《离开雷锋的日子》。那故事本身散发着强烈的激情,不过,当时我不无忧郁地想过,票房的号召,多少借助于怀旧的情绪呢。雷锋,已经有意无意地、或明或暗地被疏远,被淡忘。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影片,我们的书刊,很少展现雷锋式的凡人的生活世界,是这种疏远、淡忘的明证。不管有多少时代的乃至时尚的理由,我们没法否认,雷锋的微笑,似乎渐行渐远。

  2008年5月12日下午,我在政协开会。我的邻座,忽然有些不安。他起身,到走廊上转了一圈,回来时,对我耳语:"好像是地震,楼在晃。"我觉得他太敏感,低声道:"也许是载重卡车。"那一刻,无论是敏感的他,还是迟钝的我,根本想不到,一场骇人的灾难,已经袭击了我们亲爱的国土。几千里之外,四川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成千上万的同胞啊,正被天崩地裂的黑暗吞噬--

  地震发生的瞬间,人群慌乱的瞬间,顽强的战斗也同时开始。无法记住那许许多多的人名,但是,我们知道,那一刻,首先挺身抗击灾难的,首先意识到自己身负重担的,是一批站在讲台上的普通人,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在不同的空间,他们不假思索的集体反应,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可爱的学生。〖JP2〗他,死死地用血肉之躯护住讲台,那下面是被他匆忙塞进去的四个学生;他,伸展全身盖在一张课桌上,以生命保住了桌肚里两个幼小的娃--我无法忘记,那个瘦弱的憔悴的校长,他以冷静和果断的指挥,终于把千名学生引往生之路,唯独没顾及自己的妻子,那位善良的女教师,倒在抢救孩子们的战斗中。

  母爱,则讲述出催人泪下的另一类故事。经央视主持周涛含泪的娓娓叙述,那位用身体化作穹盖,护卫住两三个月的婴儿,并且在手机上打下"我爱你,宝贝"的年轻女子,将长久地激发中国人无穷无尽的爱心。还有一则令人动容的新闻,虽然没有提及主角老人的名字,但是,我们记住了她的行动,在倒塌的房屋将压垮她的刹那,她唯一的挣扎,是把十一个月的外孙抛了出去;外面,是哪一个善心人在那慌张的逃难中接住了婴孩,我们也来不及搞清楚,泪眼婆娑的电视观众,揪紧的心终于放松,庆幸那孩子最后奇迹般地回到几乎绝望的父母的怀抱--

  灾难袭来,小公民们的行为,同样令人感叹不已。被倒塌的校舍压住的初中女生,昏昏地睁开双眼,望见近处有位同班的男孩,她恳求道:你别离开,等我死了你再走。未来的男子汉,镇静地安慰她:你不会死!他开始发狂地用双手刨瓦砾,刨得鲜血淋淋,最后把女孩挖了出来,背负着她一起逃离死亡的阴影--我还记住了另一张十几岁男孩的脸,电视屏幕上,他冷静得像一名成熟的战士,父母不在身边,他背起才两三岁的妹妹,跋涉了十多个小时,依然腰板笔直,稳稳地前行。看他的神色,你知道他有多苦多累,支撑着他的信念,是让年幼的妹妹远离危险。妹妹在哥哥坚实的肩膀上面,扬起脖子,开心地喝着瓶装水的镜头,久久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我们感动最多的,当然是雷锋的战友们。十多万大军奔赴危险的前线,产生了难以记数的英雄故事,我相信,已经被记者们采写的,只是几片绿叶。我们很早就认识了首先进入汶川那支勇敢的部队,那位自动请缨的师参谋长,也记住了他的名字王毅,名副其实,刚毅英武的脸,炯炯有神的眼。不过,我们没法知道追随他搏击死亡的二百多突击战士的名字。电视中有一组镜头,是记录他们强行军二十一小时,穿越九十多公里死亡之路的片段。望着那些在悬崖上奋不顾身攀缘的身影,不知为什么,我联想到了当年抢渡泸定桥的勇士们。当王毅和他的战友们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与外界隔绝了几十小时的孤城,带去生命的希望时,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想起那个崇高的称号,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

  在这篇短短的文字里,我无法更多地表达心灵受到的撞击。我的思绪,慢慢朝一个方向汇拢:许许多多的他和她,平凡普通的百姓,在地震的瞬间,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放射出来的光辉,照亮了灾难带来的黑暗;无数个体微薄的能量,一旦聚集在共和国的伟岸的身躯上,顿时让全世界为之震惊与崇敬。共和国的领袖们,人民的优秀儿子,深知民心可贵,在大灾之时,与百姓并肩奋斗。我们的国家主席,在尘土飞扬的山路上,拦住了穿迷彩服的一支救援小队,询问受灾乡村的情景,吃的,喝的,住的,医的,问得那样详细,关照得那么具体;我们的总理,俯身面向获救的孩子,勉励他好好活下去,总理劝孩子别哭,自己却早已热泪盈眶--

  我们的媒体,在报道党和政府坚强地领导组织抗震救灾的同时,把大量的镜头,对准了奋起搏击灾害的普通人。我记得有这样一组长长的镜头,记录的是一位下岗工人与他的女儿。地震发生后,女儿从学校回家避灾。父亲说,我们该做些什么。他们没有很多的钱可以捐献,也没有特殊的本领,他们决定去做义工,就是在医院里洗洗刷刷。镜头表现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善,下岗工人长时间温情地摩挲着受伤男孩的手臂,女儿则叮咛着:别怕,疼了就对姐姐说。那样普普通通的行为,让电视机前的观众难以抑制感伤的眼泪。

  懂得注视平凡的光辉的民族,是力量强大、国民成熟的重要标志。当我们从灾害的废墟上挺起腰板,我们感到,班长雷锋穿了一身新军服,走在队伍的前面。我们的国土不再贫瘠,开始肥沃起来的土壤上,青草碧绿,百花盛开,乔木也扎下了深深的根。

  5月20日下午,在一个小小的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哲学系的一位老教授,说了一段颇有见解的话。他认为,在抗震就灾中,用得很多的一个词是"大爱"。"大爱",是我们文化传统中原来就有的,可以覆盖平时讲的各种"爱",与西方的"博爱",意思又不尽相同。这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是百姓自发推动的"价值认同"的实践,我们一定要百倍珍惜。

  我深深地相信,有亿万双充满大爱的眼睛,在那心灵之窗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一路顺利。

作者:    来源: 腾讯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