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抚今追昔三十年专题 正文
御寒敝体 跨跃时尚 彰显个性 改革开放30年 服装翩跹起舞30载(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6-11 11:10:04

  东北网双鸭山6月11日电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衣”代表包裹一个人从头到脚的东西。人们穿衣最原始的作用是保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着装变成了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

  “我小时候穿过布扣子卡机布做的对襟衣,后来是碎花棉布衣服,再后来是的确凉、涤纶、涤卡。一家姊妹几个人,一套衣服先是老大穿,缝缝补补后弟弟们又接着穿,一直穿到不能再穿为止。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服装由蓝、灰色调并且很少的几个品种演变为万紫千红式样繁多,女装、小孩服装更是百花齐放、五彩缤纷,走在大街小巷,人们的着装让人赏心悦目。”南山社区46岁的王亚杰女士对记者说。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一些亲身经历这30年时代变迁的普通百姓,与他们一起回眸自己的生活,从平常日子里的平常角落重新拾起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30年前,用好听的话讲,人们的衣着穿戴以艰苦朴素为荣,其实还是供应紧张。那时买布得用布票,一个人一年就给三四米布,加上挣得也少,一个月三四十元钱的工资,想置办件新衣裳得在过年时。那些年孩子们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孩子做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小孩子捡大孩子的旧衣服。”在双矿集团退休的宋大爷告诉记者,每年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妻子就买来小花布,自己裁剪,照着旧衣服的尺寸四圈放大,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她每天晚上踩缝纫机直到深夜。第二天孩子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的新衣服做成什么样子了。妻子每次还都故意把衣服做大点,她说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小孩子长得快。一件衬衫要从刚开始掖到裤子里一直穿到露肚脐。宋大爷感慨地说,现在,每到换季时节,妻子都会为自己和家人添上几件衣服。平时遇到喜欢的款式,想买就买再也不用等到过春节才穿一件新衣服。

  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什么肚一色体形裤

  “要说咱老百姓服装的春天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那阵子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当年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的大喇叭裤。”今年46岁的王亚杰家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它的轰动效应不亚于现在的裸奔。当年穿喇叭裤、留长头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甚至是流氓的代名词。随后,像什么“港裤”、“体形裤”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让人们紧跟潮流走。

                                 王亚杰向记者介绍90年买的一件当时相当时髦,现已压箱底的衣服

  80年代中期曾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什么肚一色体形裤。”王亚杰笑着回忆道:“由于当时特流行,凡是女生,无论年龄大小几乎都穿过几条。那时的体形裤价格在50元左右,对于每个月100多元工资收入的大多数人来说,仍可用价钱不菲来形容,但为了赶时髦,做丈夫的为了满足妻子爱美之心,也不惜为妻子买一条体形裤,相恋的青年男女则以送夹克衫、体形裤为时尚。由于体形裤弹性大,冬天天冷,为了保暖,大家还都在里面套毛裤,箍紧的双腿就像圆规,现在看起来大家一致认为是有些可笑。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的确很时尚。”

  这世界变化真快,从品牌服装一下子过渡到哈韩一族

  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记忆中服装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出现了专卖店。至此,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同步。在这个时代,奢侈、豪华、昂贵成为人们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人人都想拥有一件名牌时装。

  参加工作才一年的小韩告诉记者:“我记得那时候我才上小学,同学们就流行穿吊带裤。我看到学校里好多女同学穿就很羡慕,回家吵着让我妈也给我买一条。结果等我换上吊带裤没多久,学校又流行穿公主裙,三层褶的,让我又眼馋了很久。那些年流行的东西变化特快,我们总换花样打扮。后来小学快毕业时,市里就出现了专卖店。以后每年过年我妈都领我去专卖店买衣服。”

  这一时期,人们的着装意识从以往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注重品牌。品牌,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上世纪90年代,在城市里,女人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而收入比较低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和大市场,那里有更多价格便宜,且款式新颖的服装供人选择。当时,不仅成年人,就连学生们也开始纷纷追求品牌服饰,“真维斯”、“班尼路”等品牌专卖店开遍双市繁华商业区。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年轻人中又开始流行韩版衣服,统称哈韩一族。哈韩族的主要服饰是穿着肥大的伴有大窟窿小洞的拖地牛仔裤和牛仔服。当时刚出现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穷得没钱买衣服的人,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新潮流。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0多年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改变几乎都会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但如果说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喇叭裤、夹克衫、体形裤、韩装等还曾掀起过一阵热浪。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服装界这样具有全国效应的热点话题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新世纪,人们对服装的追求早已经转向多元化、个性化了,大家开始不再是盲目地追随流行,而是开始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衣饰打扮了。

  二十一世纪服装主旋律:穷穿貂,富穿棉,大款穿休闲

  只要自己喜欢,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没有什么不可以穿的。这种心态已成为当今人们着装的主意识。人们的衣柜里也随着这种意识、思想的转变而五彩缤纷起来。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程女士感叹说:“我上学那会儿,一件衣服从春天穿到夏天,再穿过秋天,一年四季就那么几件衣服。哪像现在,别说一年买多少套衣服了,就是我一个月买的都比过去几年买的多,光我早上出去锻炼身体穿的运动服就有四五套。我爱人的衣服也有不少,孩子的衣服就更多了,平时柜子里都塞得满满的,每回换季都得折腾一天,柜子从头翻到尾,每次都会扔出一堆不穿的衣服。”

  在农业银行上班的王女士每周末都会去逛街,她手里有好多张时装店、品牌店的会员卡,店里一有活动就会用手机短信告诉她,遇到称心如意的衣服她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对她来说,一件衣服穿上两三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恐怕就是“撞衫”了。如果哪位女士在公共场合里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那就麻烦了;如果是在重要的场合里遇上“撞衫”的话,恐怕很多人都会跟着一起尴尬。21世纪,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成为现代女性服装需求中最重要的元素。

  过去有句顺口溜:“老农进城,穿身条绒”,就是说那个时代城乡差别很大,可现在,差别几乎没有了。即使在市郊的小村庄里,男女老少也会满身时尚,少女也穿那种露脐装、低腰裤。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所谓的“条绒”裤子成了目前非常走俏的时尚“精品”。走进商场、超市、服装店,各种知名品牌服装数不胜数,纯棉的、化纤的、皮草的应有尽有。“穷穿貂、富穿棉,大款穿休闲”——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当今人们服装追求的主旋律,那就是自然、健康、环保与时尚。

  弹指30年,老百姓对服装的审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穿出个性,穿出自我,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21世纪大众着装的意识。

作者: 缨春    来源: 双鸭山广播电视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