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陆小娅曾发现一个问题,女儿很聪明、活泼,但最不爱逛商店,每次带她去商店,她总是哭着闹着死活不愿意进去。
这位母亲十分不能理解: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喜欢才对,为什么孩子不愿意逛商场呢?
后来她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委。
一次,女儿的鞋带开了,她蹲下来,给女儿系好鞋带。当她蹲下来和她的孩子蹲成一样高的时候,就在那一时刻她突然发现眼前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说站在孩子的那个高度根本看不到商品。看到的都是拥挤的、摆来摆去的人的两条腿,所以说她有一种压抑感,有一种单调的感觉,她终于理解了孩子不愿意逛商场的原因。
所以说现在我们做儿童教育的,经常提出一个建议就是说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你要蹲成和孩子一样高的高度,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也就会更加了解孩子。
江苏的陆永芬老师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开学初,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订阅相关报刊。任杰高兴地一连串报出了许多报刊杂志的名字。我不解地问:“订这么多,看得完吗?”
“看得完呀!”
“你有没有想过订这么多得花多少钱?你的爸爸、妈妈能同意吗?”
“已经同意了!”
回到办公室,仔细看看任杰的订单,我还是有点忐忑不安:这么多的钱,父母知道了会同意吗?孩子不懂事,老师不能也不懂事吧。于是我拿起笔来帮他划掉了两种杂志。我想,老师的良苦用心孩子是会理解的。
一个月后孩子订阅的报刊来了,孩子们高兴地领回自己的书刊。任杰过来了,诧异地问道:“老师,我的书是不是还没有到齐呢?怎么还少两套?”“噢,那两套书老师帮你删掉了,这么多书你一时也看不完。如果真的想看书,老师以后也可以借给你。”我自觉这样的回答天衣无缝,孩子一定会接受的。可是讲台上孩子涨红的脸让我明白这回我错了,豆大的泪珠滑过他的脸颊,“老师,您不能这样做,您知道为了订阅这些书,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努力。每一次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奖励我,让我订阅一份报刊。你知道为了能够订阅这些报刊我花费了多少心血吗?”望着眼前的他,我无言以对。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孩子写给我的日记,在办公室里我将它读给其他班主任听,大家都深有感触。是啊,时代在变,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变。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我们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们,才不会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这位老师反思自己的失误,其实也是在告诫我们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高度,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言行,而忽略了孩子们所处的位置与高度。要知道,成年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成年人看到有个孩子蹲在路边聚精会神地看蚂蚁,很好奇: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呀?孩子回答说:在听蚂蚁唱歌呢。大人更奇怪了:蚂蚁怎么会唱歌呀?孩子一脸不高兴了: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呀?
是呀,在孩子眼里,蹲下来,是多么简单呀。对于大人,的确是应当学习蹲下来去体会孩子眼中的世界了。
当代少年儿童是非常独特的一代,而城市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方面,今天的孩子享受着中国历史上较为稳定而宽裕的生活,他们的父母却从动荡而艰辛的生活中走来,如今还有的父母正在经历着下岗;在文化背景方面,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而父母们却绝大多数成长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父母和子女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彼此看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另外,父母们生活在一个多子女时代,谁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不显要,而今天许多孩子则为独生子女,个个金贵。这种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家庭地位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两代人在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也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困难。
因此,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了解孩子,善于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当孩子做出大人不能够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马上训斥或者质问,而是平心静气地蹲下来,站在孩子的位置与角度,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更好的交流呢?我提出下列教育建议:
先提高自己的素质。父母朋友可以多听一些教育讲座,多看一些家教书刊,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知识基础,父母才可能了解您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也才真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孩子交流,真正了解您的孩子。
换位思考。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对待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往往以自己的看法代替孩子的看法,因而造成教育的不必要的错误。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试着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的话,我会怎么样呢?
注意孩子的细节。不要忽略关于孩子言行的细节。所谓言必有原,行必有因,抓住各种良机,学会在小事中理解孩子。比如孩子哭或闹,不听大人的话,可能都需要您耐心地了解其中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