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灾难教育也是一门必修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6-11 09:05:32

  “灾害距离我们遥远,但给珠海的影响却很深刻,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民族情感这次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近日,有不少家长都发现,在大灾大难面前,子女懂事了,成熟了,变得敬畏生命,关怀他人。“生死教育”让孩子长大了。《珠江晚报》6月9日)

  说到灾难教育,人们往往会想到“灾难应激”,即当人处于突发灾难之中时,如何作为才能尽最大可能避免生命遭到损害。对此,有人建议,应加强中小学生的灾难事故应激教育。比如,在物理课的“重力”教学中,特别引入山地滑坡的防灾减灾教学,在“惯性”教学中,可以加入车辆驾驶安全相关的内容,在生物课的“细胞”教学中,则可以引进生物脱水对生命的危害等。毫无疑问,灾难教育涵盖了防灾、减灾、预防事故的发生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内容。

  在我看来,灾难教育是一门与“逃生”有关的学问,更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学问,灾难教育不仅是一门课堂必修课,还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学习知识和谋生技能的地方,但却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一次灾难,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次的汶川大地震后,许多人突然觉得,生命是多么的可贵。现在城市小孩生活条件优越,这场非同寻常的经历,无疑是他们人生经历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有人就对记者表示,感觉对儿子11年来的教育还没有这次地震的触动大,并希望孩子能够牢记这段历史,学会感恩、铭记住施与和付出这些传统美德。

  这也不禁令我想起600多年前欧洲暴发的黑死病,在那场灾难中,约有二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亡。这次灾难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动摇了当时支配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地位,也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更重要的是,正是这场灾难,使欧洲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地被注入了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养分。在不久之后的文艺复兴中,一门新兴的学问“人文学科”开始出现,这是一门不同于以往“神学学科”的新学问,而其提倡的,正是人性或人道主义。文艺复兴不仅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此后世界各国的价值观。

  一次灾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与此有关的论述也不少。《左传》中写道:“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在年初的雪灾中,在这次地震中,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提到“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灾难教育是一门必修课,显然,这种教育不仅是一门安全方面的技能培训,也是一门凝聚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课程。

  有人曾写道,灾难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和生命,可以改变事不关己的公众心理,可以引发社会公众对全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也可以调动人们努力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优化生存环境的自觉和热情。是的,在这次震灾中,正如家长们从孩子的变化中看到希望,我们也应该从社会的微妙变化和民族的空前团结中看到希望。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