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6月6日电 “我可以在自己承包的450亩旱田地里划出90亩让给低收入家庭承包,并给他们提供机车代耕、代管服务,让他们和我们共同致富。”这是二九一农业分公司第三管理区11作业站种地大户、年轻党员郑龙近日在作业站的民主议事会上所作的表态。
在他的带动下,全站16户种植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员工,也纷纷按照比例让出部分土地面积,使低收入家庭户均种植面积由去年的30亩增加到今年的90亩~120亩。这是二九一分公司“两田”(基本生活田、市场规模田)土地承包出现的场面。
今春,二九一分公司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人均收入比例、缩小贫富差距的民生最根本利益上。合理调整“两田”耕地,采取大户带小户、服务带科技、龙头带基地的增收措施,让更多的低收入户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让惠农的阳光照耀在每个人身上。
今年春,分公司从“两田”土地承包抓起:凡是享受基本生活田的员工,水田增加到8亩,旱田增加到15亩。分公司共有8215人享受基本生活田,落实基本生活田面积110569亩,同时以各户的经济能力、劳动能力、机械力量按照比例合理调配大户与小户的种植面积。
35作业站是分公司第一个完成“两田”土地承包的。这个站有水田5700亩,旱田9300亩。在承包“两田”过程中,作业站通过党支部大会、民主议事会、员工大会确定了土地出租承包方案。在“两田”调整后,这个站旱田每户最多承包面积为210亩,最少在90亩。
在规模田由整化零的情况下,作业站采取了同一地号、同一作物的承包户自由组合为生产联合体,按照规模田的标准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种田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成为了联合体的主角儿。
以前的农民说:“种地不用学,一身力气就完活。”可现在人们的说法变了:“村看村,户看户,种地要看示范户。”胡建华是15作业站的水稻示范户,站里6名水稻户与他组成生产联合体。为降低种地费用,在水稻大棚育苗摆盘上,联合体成员在胡建华的技术指导下,不但减少了雇工费用,还提高了摆盘的标准和质量。
针对员工对科技的认识,分公司实行了服务带科技的措施,保证今年种地新手和多承包土地的员工增收。从1月至今,该分公司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三者结合的方式,请专家办班学习。经过培训,员工对自己种什么、怎样种心里有了谱。
为加强科技服务,把科技入户工程做实,分公司从生产技术部到基层作业站建起了专家、技术攻关组、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科技技术传递链,要求科技服务“110”。科技链不仅把科技人员与种地员工连在一起,员工的增收还与干部的科技致富服务考核捆绑在一起。今年,这个分公司对干部考核有个硬杠杠——“166”干部考核指标,即三年内各作业站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户要达到60%;人均收入6千元至1万元户要达到30%,人均收入低于6千元以下户不超过10%。三年实现不了“166”目标的干部自动离职。
依托龙头带基地,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是这个分公司保增收的又一措施。今年,分公司56万亩耕地分别计划种植水稻30万亩、玉米12.5万亩、大麦7.5万亩、大豆1万亩、甜菜4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2万亩。有机食品面积6万亩,有机食品已于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