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淑敏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儿子的一段趣事,读来很有启发,她写道: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
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界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可以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竞争。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上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这个博物馆里还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播放佛教音乐,您从少林寺带回来的药师菩萨曲,听的时候就可以让人感到很宁静。比如……”
儿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创意,但作家毕淑敏和多数母亲一样,对儿子的创意并不感兴趣,而且她也和多数成年人一样对这些大胆的创意没有信心,她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儿子的疯狂举动,她叹了一口气说:
“好,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很长时间过去了,当大家几乎淡忘了这件事的时候,毕淑敏的儿子收到了一封请柬,要求他去参加海外的发奖仪式。原来,他竟然获得了创意银牌奖!这件事使毕淑敏感触很深。从儿子身上,她看到了后生可畏,看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方面,成年人和孩子比起来,的确是少了一些冲劲和闯劲。
其实,今天的孩子不仅在创新意识方面远远超过了成年人,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优秀的、值得成年人学习的品质。比如,和成年人比起来,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自主意识比较强,他们追求平等、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因此,我倡导父母要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其实也是一个儿童观的问题。只有当成年人用尊重的、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时候,才能够真正蹲下来,听孩子讲话,向孩子学习。
而且,现代社会要求所有成员终身学习,父母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必须向孩子学习。在现代社会,父母不可能再是知识的权威了,孩子可能每天都会向父母发布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孩子可能为家庭带来全新的文化风貌,而这些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很陌生。所以,终身学习离不开向孩子学习。
能否向孩子学习,最重要的是观念能否转变。但是,当你确立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观念之后,仍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孩子身上还有不少缺点,怎么向他们学习?因此,向孩子学习必须有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这里,我提出向孩子学习的五个原则,也是重要的教育建议:
★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有个最常见的例子,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喜欢卡通。有些父母却不明白其中奥妙何在,偷偷检查孩子的卡通书,心中疑惑更大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比例不对,页码不对,对孩子有啥益处?其实这正反映了两代人的差异:成年人是在读写时代长大的,对文字感情深;孩子是在视听时代长大的,对画面感情深。也许,父母较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欣赏卡通。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悟出该向孩子学习什么。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首要条件。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作为尚不成熟的孩子,缺点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饰,常常让有些父母和教师忍无可忍。在这种情况下,谈到向孩子学习,似乎有些不可能。实际上,如何看孩子的优缺点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里,是难以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是比较有效的教子之方。
★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有人主张赏识孩子可以“无中生有”或“无限扩大”,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孩子的欣赏应当到位,让他们恰如其分地了解自己,将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失去实事求是的原则,“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那些话也许会被孩子视为虚伪和廉价的话,自然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向孩子学习必须以真诚为本。
★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做父母或做教师一般都感到责任重大,所以,常常对孩子讲道理,而效果却非常不同。很少有父母或教师意识到,教育效果与感情深浅关系极大。因此,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活动,做平等的、受欢迎的一员,与孩子建立真挚深厚的感情,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要注意,当孩子威胁说:“我不跟你好了!”“我不跟你玩了!”——这是一句你必须开始注意改善与孩子关系的警告。
★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向孩子学习自然是对成年人而言,而对孩子来说则应向成年人学习,我们倡导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互为师生。运用这种模式,成年人可以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未成年人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以及情绪的控制、表达等方面给未成年人以帮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灵活的信息、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向未成年人学习,有效地实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虽然代际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代际冲突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代际间的交流。因为,它会使两代人更理智,使社会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