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同学怎么成了孩子“不喜欢的人”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6-04 08:49:47

  今年“六一”前,广州市少年宫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调查。在这个题为《2008广州孩子之最》的调查结果中,人们发现,超过三成孩子将“不喜欢的人”选择为“同学”(6月1日中国新闻网)。

  “同学”对孩子而言,应该是年龄最相近的人,是平常交往最多的人,因而也应该是最为了解、最为信赖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同学”是孩子最理想的学伴、玩伴与友伴,因而也该是“最喜欢的人”。但现在却有超过三成的孩子将“同学”视为“不喜欢的人”,这不能不引起关注。它不会仅是广州的个例,带有普遍性,探究一下这种反常现象的成因,对于如何对症下药,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我以为,成因之一,来自于家庭,自我中心的影响太大。现在的家庭,孩子越来越少,长辈越来越多,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庭的轴心。什么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就容易养成说一不二的脾气。一个家庭可以有一个轴心,无数个轴心组成一个班级的时候,孩子就感受到了反差。同学不如家人好说话,班级不如家庭好相处,“同学”自然也就成了“不喜欢的人”。

  成因之二,来自于学校,淘汰性竞争太多。百分计的考试,差一分就分出了高低。你高我低,我高你低,就成了彼此关系的常态。如果家长还老关心班里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比自己的孩子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压力来自于“同学”,“同学”就自然成了“不喜欢的人”。所有设奖的比赛,往往是淘汰性的。获奖的过程,在孩子看来,就是踩着同学肩膀往上走的过程。这样的竞争性淘汰越多,“同学”就越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喜欢的人”。

  成因之三,来自于社会,学余的活动太少。如果爬山,就能意识到,关键的时候,离不开同学拉一把;如果涉水,就能意识到,关键的时候,离不开同学扶一把。拉了,扶了,“喜欢”的感情就有了。搞一次野炊,光搭灶不行,光取水不行,光生火不行……必须合拢成一团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是坐在教室里的团体,会是一个功能丧失的团体;老是坐在教室里的孩子,难免会成为一个缺乏团体精神的孩子。现在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老师怕保障不了学生安全,不敢组织户外活动。结果,孩子的成绩是上去了,但“怎么做人”的道理没有学会;学生看起来是安全了,但这是不出门,坐着不动的安全,一出门,一动起来,反倒更不安全:孩子不喜欢“同学”,却成了取得这种成绩和保障这种安全的代价。

  要知道,不喜欢“同学”的孩子,很可能会离群索居,因而,也就很容易落落寡欢。他们会变得自私,缺乏爱心;会变得胸襟狭窄,不善于合作;会变得斤斤计较,没有气度;甚至会变得抑郁,影响身心健康。这样的孩子组合成团队,就不会是和谐的团队;组合成社会,就不会是和谐的社会。所以,家庭、学校与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创造条件,给孩子更多喜欢“同学”的理由。

作者:    来源: 红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