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我们都是汶川人(2)
5月15日中午,华西都市报记者董馨来到都江堰市医院进行一线采访。当采访车行至都江堰市医院交通管制区域时,一个带有东北口音的女声从采访车旁传出,"快,右拐!请留出120通道!""都江堰怎么有东北的志愿者?飞机、火车都不通,她是怎么来四川的?"董馨的脑海中打出一串串问号。由于采访车暂时进不到医院,出于记者的职业本能,董馨借机和这位东北女子攀谈起来。
通过简短的攀谈董馨了解到,这位中年女子姓张,来自辽宁沈阳市,从事司法考试培训工作的她来四川已有两个月了,她本订了12日晚的机票打算飞回沈阳。然而突如其来的灾难却让她打消了回家的念头。13日一大早,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后,她就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奔赴彭州救灾,14日又到了都江堰救灾。
由于平均10秒钟就有救护车从都江堰市医院驶入驶出,需要为救护车开辟"紧急生命通道",张女士就当起了"交通协管员",呼喊着给伤员争取抢救时间。她还不停地冲上道路,将前来医院的私家车、三轮车、摩托车和行人指挥到通道外。"她大声地说'快一秒钟,就多一线生的希望。'"张女士执意不说出姓名。"当时在都江堰市医院外,一共有9名志愿者,张女士始终是嗓门最大的一个,急切的心情写在她脸上,在随后一小时内,她始终保持着高分贝的呼喊,但却没有喝一滴水。"董馨说,面对一些莽撞的司机,张女士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去阻拦私家车辆进入120通道,这个沈阳女子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小朋友志愿者
在高水社保定点医院,来了两位小朋权,一位是跃进路小学11岁的白宛茹,另一位是高水小学12岁的刘可心。地震后学校停了课,5月13日即地震后第二天,他们便来到医院做起了志愿者。他们从每天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可不是来这里添乱的,看看他们那娴熟的动作,活像一名小护士。倒尿盆、洗衣服、做饭喂饭样样都干。"我们不怕苦不怕脏,是我们自愿来的,爸爸妈妈都很鼓励我们。""我们希望他们早日康复,然后和我们一起为病人服务。"两个小女孩争先恐后的说道。在医院里,有两位在地震中和父母走失的儿童:来自绵竹秀水小学9岁的刘畅和来自北川曲山小学7岁的黄山。两位小朋友自地震后至今一直与父母联系不上,情绪不太稳定,特别是黄山的右手还受了伤,院里的工作人员都不敢提她父母的事儿。12岁的志愿者刘可心小朋友自动上前陪她玩耍,安慰她开导她,黄山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林老板成了抗震救灾义工队长
"我们现在要将最急需的药品送到灾民手中!尤其是儿童消炎药,维生素,止咳,抗过敏药。"开着私家车从浙江缙云赶过来的林云听完医生的嘱咐,立即和贵州、成都的两位志愿者去采购药品。他们几乎把绵阳一家药店的药品买空了,老板娘听说是给灾区运送药品,打了很大的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