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说:“我白疼你啦!”尤其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是考试考砸了,有些父母就会说:“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考得这么差?!”因而,当孩子考试得高分,争头名,父母就欣喜若狂,“爱”也就比比皆是;一旦孩子名落孙山了,代之以“爱”的就是讽刺和挖苦,因为这太让他们做父母的失面子了。这就是功利之爱,反映出了家庭存在的一个误区: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要用好的成绩来和父母交换爱。
说句尖刻的话,我认为这样的交换是对爱的亵渎,这是一种扭曲的爱。也就是说,要让孩子以高分数、高名次来换取父母的爱,这不是真爱,真爱是没有条件的。但是,只有真爱,才会让孩子刻骨铭心,终身受益,而虚假的爱、功利的爱有可能引发危机,成为一种隐患。
父母生了孩子,就有了爱的责任,这爱的惟一目标,应该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而人是千差万别的,万万不可用统一的分数或者名次来衡量。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可是,当孩子已经努力了仍然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深有体会。
有一次,女儿正在考试期间,我到外地出差了。一天夜里,我给女儿打电话,问她考试情况。女儿沮丧地说:“老爸,你可要有点心理准备啊,我可能有一门功课不及格。”
“是吗?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有关系。你这段时间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是另有原因的,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一下,一定会赶上去的。”
我平静地说着,女儿似乎也平静了一些。其实,我何尝不希望女儿成绩优异?可是如果我严加责备,除了增加女儿的紧张,又有什么益处呢?再说,女儿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你还能怎么怪她?
回到北京,我带女儿去拜访了几位高水平的老师,分别分析了试卷,并加以点拨。结果,女儿物理成绩稳步上升了,也喜欢上补物理的老师,因为那是一个欣赏学生型的老师。然而,女儿的数学依然僵在那里,女儿也不愿意去补数学的老师那里,因为那是一个严厉并寡言少语的老师,而且,她的教法女儿不习惯。
尽管请老师不容易,请了又不想去更麻烦,但我却没有责怪女儿。我与女儿分析了具体原因,发现是教与学方法的不适当。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深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因而不可用统一的模式去要求孩子。此外,我还发现虽然我为女儿请了多个数学老师,但效果并不显著。我暗自检讨,也许是我不喜欢数学的恶习遗传给了女儿?不过又想:女儿今天的数学水平,对我来说早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已经很不简单了,我怎样有理由去责备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便女儿数学成绩依然不佳,我所能提供的只有帮助,而不应该是训斥。当然,不仅是数学,对待孩子别的科目,别的事情,我想道理都是一样的。
怎样的爱才是无私无畏的真爱,怎样的爱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如何才能让我们更多的父母放弃功利之爱而呈现给孩子更多的真爱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给孩子无私的爱。
当您给孩子提供各种好条件时,首先要想一想:您是否有私心?您是否希望孩子借着这个条件达到您所需要的某个目标?当然,要父母根本没有目标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父母要端正心态,要想好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您所设定的目标,您将怎样对待他。
★给孩子理智的爱。
有句话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要父母爱孩子容易,但要父母给孩子理智的爱却不那么容易。有的父母,往往在爱的旗帜下给孩子提供了过度保护的一切: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怕孩子受别人欺负;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怕孩子上当受骗;不允许孩子使用火柴和剪刀,怕孩子伤了手指……当您无条件地给孩子施加爱的时候,也要记住这爱离不开理智。
★给孩子需要的爱。
媒体报道一些少年伤害父母案,这些案件让人思索的是:为什么父母给孩子那么多爱,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做出了败坏人伦的事情?经过分析发现,多数案件都是由于父母给了孩子窒息的爱。因此才有孩子发出感慨:“我爸爸妈妈爱我爱得我都想去死!”所以,建议父母们给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和爱,而不是用您无边的爱让孩子窒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