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大法会

高原红(油画)

草地上的雨季(油画)
作者简介:李建华,1951年生于北京。曾经进修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1980年起,任中国日报社美术编辑、主任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长达27年的美编生涯中,她创作了4000余幅漫画作品,主要以国际政治题材为主,在漫画界有广泛的好评,并获得八次中国新闻奖。
李建华是一名自学成才的画家,学院的美术教育给了她良好的、必要的补充。同时,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滋养了她的艺术。虽然二十多年的美编工作占据了她的大部分时间,但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她还是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她的作品包括漫画、油画、彩墨画、版画、速写等等。
1991年,她开始创作油画,不久就有作品发表在《美术》杂志的封面上。她的油画创作融汇了漫画创作的理性思考,画风严谨、功底扎实。
一
大约20年前,李建华送过我一幅彩色漫画,是神态各异的记者众生相,让我费解的是,一个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人,怎么出手会如此幽默和风趣。这期间我搬了若干次家,扔了不少东西,而这幅画却一直端放在我书柜中。
我也时常翻阅她所供职的中国日报,发现后来她的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触粗犷,充满阳刚之气。
她告诉我,早期开始漫画创作的时候,对那些用几根线条画出的漫画不满足。后来她在漫画中加入了一些素描的元素,这在当时的中国漫画界还很少见。“后来,我的画风一直在变,总想有所变化,钢笔、铅笔、炭笔、毛笔、电脑绘画等等都试过。”
从绘画技法上看,李建华的画风偏向于男性化,在同行中,有人说她的用笔“力透纸背”。为此,曾经有人称她是漫画界的女中豪杰。生活中的李建华也像个男孩子,高挑、瘦削的她从不施粉黛,不穿花衣服。我对她说,女性年龄大了,应该有一些亮色点缀,她却“毫不动摇”,依旧是素面朝天,依旧是黑灰色的围巾和帽子。她已进入“旁若无人”之境,是因为她已将全部身心奉献于绘画。
二
她应当属于那种具有很强敬业精神的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进入中国日报社的时候,虽然她的画已经被当时的领导看好,但是为了消除绘画中的那些拿捏不准和似是而非的东西,还是对自己进行了长达四五年的基础训练。每天晚上,对着电视机画速写,一画就是四五十张。
参加亚运会的采访,她到比赛场地做现场写生,画了近千张速写,在中国日报的亚运会专刊和人民日报体育版发了几十张。在比赛场地,坐在她旁边的有来自中外不同媒体的记者,不知哪个报社的记者看到这种闻所未闻的报道方式,竟写了一篇花絮刊登在人民日报,题目叫《报道的任务是绘画》。
这个过程相当艰苦。而她认为,一件事情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
我最欣赏的是李建华的低调,朋友多年,却不知她曾获中国新闻奖8次。是的,她不张扬,淡泊名利,更不善于“推销自己”,因为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她的追求,她要实现自小的梦想——当一个出色的画家。为此她奋斗了几十年:
和同时代人一样,她下过乡,去过干校,务过农,也务过工。1971年由于她的绘画天赋被某部队司令员看中,参军当了文艺兵,专职画画。之后又两次到艺术院校进修,完成了基本功的训练……
三
画漫画只是她的工作,而不是她生命的全部。业余时间,她背着画架到北京郊区,到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成千上万张速写。速写训练,使她笔下的人物具有了生命的感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找到了感觉,进入了状态,终于理解了人体的运动规律,体会出了肢体的变化所传递出的感情、所释放出的运动能量和所发挥出的稳定支撑作用。”她的工夫没有白下,她开始游刃有余了。不仅如此,她还找到了自己的速写风格:用笔十分肯定、画大的运动形态,不拘泥于小的结构的准确、运用肢体来传达情感等等。
四
中央美院进修之后,李建华很自然地进入了创作状态。她想找到一种能够让她深入做下去的绘画形式,于是,走进了油画的领域。
1991年的秋天,她去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写生,藏族题材成了她那时油画的主题。1993年7月发表在《美术》杂志封面的油画《草原大法会》,就是那时的作品。1994年,李建华又第二次进入藏区,在甘孜州色达县那片苍凉的高原上,她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了那远离现代文明的小城的荒凉和寂寞,并且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那里依然浓郁的民族风情。回到北京后,她陆续创作出一组油画:《草地上的雨季》、《高原红》、《高原驿站》、《小镇街角》等作品。
“我只用很少的时间,就找到了油画的感觉。我心里很清楚,这仍然是速写的功底起了作用。人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我在速写上的一分耕耘,让我得到了十分的收获。速写是我的根,帮我牢牢地立足在绘画艺术这块土壤上,成长、成熟。”
五
我被《草原大法会》这幅油画独有的魅力所吸引,充满质感,饱蘸着激情,像是有一股高原风扑面而来。它采用了一个很满的构图,画面人物有一种逼近感。这张草原牧民的群像,虽然题目叫《草原大法会》,却有意忽略了盛会的场景,而是从几位盛装前行的藏族妇女面部凝重的表情,让人感觉一种隆重感。几位妇女,或温顺、或强悍、或豁达开朗,作者用画笔将她们一一勾勒。在创作中,最让人动心的就是这种对人物个性的刻画。对李建华而言,个性产生美、丰富产生美。就像一棵饱经风雨的老树,那些记录它的生存经历的年轮已经深深地刻入了它的筋骨,无法抹去。她被这些年轮感动着,吸引着。个性刻画贯穿她油画创作的始终。
我叹服李建华才华的同时,也深知她历经千锤百炼的刻苦,因为我看过她带回的一沓沓西南采风的速写,也见到过她边看电视边速写下来的生动舞姿和运动员的风采。这一切都令我感悟到:艺术没有捷径可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