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不倒的都江堰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5-28 08:57:53

  “5·12”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市“在劫难逃”,万幸的是千年都江堰却幸免于难。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西北60公里,著名的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西,乃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因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得名。都江堰建于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当时因每当春夏山洪暴发时,岷江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常引发洪灾,而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的局面。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根据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和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采用无坝引水的自流灌溉,历尽千难万险,修建了都江堰。它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共为体系,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田,变水患为水利,使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真正成为“天府之国”,如今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67万多公顷。

  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是我国科技史上一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碑。其主体工程为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为了凿穿玉垒山引水,在当时尚未发明火药情况下,李冰采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的手段,在玉垒山凿出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成为都江堰的“节制闸”,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起名“宝瓶口”。宝瓶口一侧的山丘因与山体分离,故名“离堆”。宝瓶口自然景观特别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是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千年古堰令都江堰市成为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该市先后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等称号。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除宝瓶口外,还有伏龙观、安澜索桥、二王庙、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名胜古迹。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山坡上,前临都江堰,是古人纪念李冰父子的庙宇,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环境极为清幽,堪称庙宇和园林结合的典范。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上,桥长500米,原为竹索,后改为钢索,是游人必看之地。都江堰城西的青城山,素享“洞天福地”、“人间仙境”美誉,为道教发源地,传说是道教崇奉的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居住的仙境。青城山风光迷人,数百里山林层峦叠翠、四季常青,犹如世外桃源,高峰海拔1800多米,是探幽觅胜的绝妙去处,其36峰一如青色城郭,故名“青城山”。青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还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历代有口皆碑。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出使西南时曾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瞻仰处曾建亭堂以示纪念。蜀汉时期,诸葛亮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使蜀国经济得到发展,他曾派一千兵力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管理,开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汉中骑马20余日抵成都,途中游览了都江堰,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写下“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清同治年间(1870年),德国地质地貌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以专家的角度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先进举世无双,在其出版的《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专题介绍了都江堰,他是第一位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外国人。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来都江堰附近的丰都庙开办“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并亲任董事长。他为学校制定了“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号召师生学习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精神,开启“手脑并用”学风,一时传为佳话,抗战胜利后学校交灌县地方接办。1949年解放军进军四川,贺龙司令员决定抢修因战火受损的都江堰,从军费中拨出3万银元专款,经驻灌县部队千余人紧张抢修,于翌年3月胜利完工,4月初按都江堰传统举行了放水典礼。1958年刘少奇视察都江堰时曾高兴地说,都江堰的乘势利导、因地制宜,就是辩证法。改革开放后,都江堰也迎来新的春天。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和水利部主办,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69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到会祝贺,与会人士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更对都江堰美景赞不绝口。

  此番都江堰劫后余生,相信不久它将重现昔日蓬勃生机。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