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陈大叔眼中的结婚“三大件”变奏曲(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5-27 14:48:42

  东北网双鸭山5月27日电 “要说,还是现在的孩子们有福,赶上了好时候。我儿子比我们那会条件好多了,我的孙子们又比他父辈的生活提高了一大截子,别的不说,就拿最基本的结婚时的新老‘三大件’说起吧,我们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结婚那阵子时兴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这三样大件,儿子们结婚赶上了改革开放,有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到了孙子这辈上,人家说结婚必备的三大件是:车子、票子和房子,啧啧,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就是牛!”74岁的陈家良是市运输公司的一名退休工人,1956年来双,在富安社区一住就是52年,用他的话说,他是眼看着双鸭山市这座山城今昔变化的见证人之一,对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有着最深切的感受。

  收音机进家羡煞孩子

  缝纫机跟老儿子同龄

  1956年适逢双鸭山建市,在吉林德惠农村长大的陈家良来到双市,由于刚刚建市,双鸭山大批量招收外地工人,陈家良被招录了,在选煤厂当了一名工人,居住地就是时称富安屯(现南市区,富安社区)的地方。那时,整个富安屯总共有七、八十户人家。农村出身的陈家良很会过日子,生活很简朴,那时在选煤厂工作,每天只有一块五毛钱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满打满算才40多块钱,可尽管工资有限,两年后,还打着光棍的他居然买了一块雪铁那手表。“当时,很多工友都对我投来羡慕的目光,那意思是:小子,行,知道攒大件了!”我那时喜滋滋的。

  1958年陈家良结婚时把这块手表送给妻子,要知道那可是五十年代末最上档次的定情信物了。陈家良在回亿自己的第一件“大件”时,眼里写满了幸福。

  婚后,陈家良置办的大件之一是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是1966年买的,64块钱,那时我们已经有了四个孩子了,我每个月的工资除了一家六口人吃饭已所剩无几,可尽管这样,我们一直有存款意识,哪怕一点点,也要存,日积月累,终归能派上用场,尽管是口挪肚攒,可一看到‘大件’搬到家里,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陈家良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看到家里添置的新物件,几个孩子们嘁嘁喳喳围在收音机前,摸摸这,碰碰那,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看着一闪一闪的绿色幕布式的晶体背影,听着从收音机里传出来播音员的声音时,孩子们禁不住问我:“爸爸,那个在‘里面’说话的人是咋‘钻’进去的呢?”不等我回答,大女儿自作聪明地说:“这还不懂,一定是从后面‘钻’进去的。”说着大女儿将手伸到收音机后面的调频纽,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唉,看着孩子们那兴奋劲,我和妻子心里很甜。

  陈家良婚后的第二大件是缝纫机。“我们家的缝纫机刚好和小儿子同龄,买缝纫机主要是减轻妻子的劳动强度,有了它,孩子们刮破的衣服不一会儿就缝完了,过年时,孩子们身上的每件衣服,也是它的杰作。”陈家良介绍,计划经济那会,购买这类商品也不是想买就买的,那时购买东西都是限量的,买布需得布票,买粮得用粮票,就连买块肥皂也得凭票供应。

  六十年代,谁家姑娘出嫁能凑够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这三大件,是很挣面子、很风光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人们结婚才开始逐渐有点讲究,在城里,家底殷实的人家有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之说,也就是去木匠铺订做个大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俱。

  冰箱洗衣机电视

  八十年代新三大件

  改革开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同时反应到了结婚时的三大件上了:冰箱,彩电,洗衣机。

  “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威力洗衣机:献给妈妈的爱!”曾几何时,这两个家电品牌的广告成了80年代人们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广告语。北京牌电视,非常老的电视品牌了,在80年代,如果谁家的客厅能摆上这样一台电视机,那可是太时髦了。

  陈家良的大儿子陈庆和1986年结婚。“由于那年分别给大儿子和小儿子盖了砖瓦房,花了近万元,所以惟一遗憾的是没有给大儿子买彩电,只买了流行的录音机和一套组合式家俱。”陈家良提起大儿子的婚事,还带着些许的遗憾。“总算孩子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人跟我们长辈计较这些,但我会想方设法将老大结婚没买彩电这一空亏补上的,毕竟孩子一生只结一次婚嘛!”

  “小儿子庆海1993年结婚,所有的大件一应俱全,光彩电一项就花了三千多块,到小儿子庆海这会,生活条件也好多了,所以我们做老人的都尽着自己所能的操办婚礼,谁有胭脂不往脸上擦呢!”孩子们高兴、自己开心,何乐而不为呢。“亏了小儿子在九十年代初期结婚,要等到90年代末,那三大件,也就随行就势水涨船高了:电脑、空调、摩托车,成了年轻人的首选。”

  二十一世纪数码时代

  不是我不懂时代发展太快

  “我就发现,现在这些孩子咋那么聪明,不管什么手机、电脑,啥东西只要一摆弄准会,唉,我们这些爷爷辈的人真像是老三大件一样,太老了,被时代淘汰了。”

  2002年,陈家良第一次听孙子跟他讲起因特网,一脸茫然的他像小品里演的那样,险些把因特网视为捕鱼的鱼网。后来,孙子将一部笔记本电脑带回来,给他讲怎么操作电脑,告诉他什么叫复制、什么是粘贴,年已七旬的他听得云里雾里,不甚明白。不久,外孙子到家里来,胸前一个名片大小的东西连着线,线绳一直连接到耳朵上,看见耳朵里塞着小塞子,听得津津有味的外孙子摇头晃脑,陈家良不懂了:“这是个啥东西,让你高兴成那样?”“姥爷,这叫MP3,数码产品,能听音乐,还能下载呢,”“咋?还能‘下崽儿?’”“唉,不是‘下崽’,是能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弄到这里面随意听”“嗨,那不就是个小录音机吗?”一席话,逗得外孙子哈哈大笑。“今年过年,孙女带回来一台相机,说是数码的,我一看这东西果然不简单,照完后马上就能翻看,孙女说,照得不好的还能直接删除,你说这东西多先进,我们这些人真是越看越不懂喽。”

  春节期间,陈老问孙子结婚时都置点啥,孙子想了想总结出一句话:“车子、票子、房子,缺一不可。房子不一定是别墅,但一定要有,否则你拿什么给自己的爱人一个家呢!”

  是啊,每个时代都有人结婚,都得花费,时代在前进,结婚曲也在不断变奏。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人,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就算完事了;到60年代的收音机、缝纫机、手表;再到80年代的电视、冰箱、洗衣机,一直到90年代末的电脑、空调、摩托车……

  如果说历史上的婚礼主要是宣告一种严肃的社会衍生方式和新的经济组合形成,那么二十一世纪的车子、票子、房子则是一种对生活情趣要求提高的丰富涵盖。(记者缨春)

作者: 缨春    来源: 双鸭山广播电视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