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5月27日电 近日,长江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唐睿康带领团队发明了一种给细胞“穿衣服”的方法。他们以酵母细胞为模型,展示了带“壳”的酵母细胞不仅能在室温下保存更长时间,还能避免溶菌酶的侵害,并产生磁性,这为细胞的保存和传送开辟了新途径。这项发明技术的相关论文发表在顶尖学术刊物《应用化学》(国际版)上。
唐睿康在一年半前开始带领课题组研究怎样用生物矿化的方法,给细胞穿上人工的外衣。他说,“穿衣服”的过程只需要短短几分钟。把表面涂有聚丙烯酸酯的酵母细胞放入富含磷酸钙的溶液,聚丙烯酸酯能充当诱导剂并起着鸡蛋膜上的矿化因子的作用,促使溶液中的磷酸钙在细胞表面有序沉积并形成均匀的一层“外衣”。
“穿衣”后的酵母细胞依然保持活性,并进入休眠状态,这样,即使在营养不良等不利环境下,它依然能保持长时间的活性。另外,“脱衣服”的方法也很简单,通过弱酸或者超声波的作用,这层外衣就能轻易褪去,细胞则能恢复原来正常的状态和功能。
课题组做了一个实验,常温下和纯水中普通的酵母菌一个月后的存活率为20%,而穿上衣服“带壳“的酵母菌一个月后还有85%的存活率。另一个实验室是让酵母菌接受“天敌”的考验,在溶菌酶的作用下,正常的酵母细胞3个小时后的死亡率大于80%,而“穿衣服”的酵母的死亡率只有15%不到。同时,这层“外衣”中掺杂了纳米磁性颗粒,酵母在磁场驱动下可以定点运动。
唐睿康教授说,这种方法展示了宽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可以给细胞装上一个“壳”,把它们定向传输到需要部位然后再释放并激活这些细胞,这种方法可望发展为新的癌症治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