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尚未结束,灾区许多中小学就开始复课,其中有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还有童心张开的孩子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有那么多人的关爱,孩子们终于能够擦干因为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眼泪开始学习。朗朗的读书声从帐篷、空地上飘散,如同嘹亮的号角,带给人们许多温暖和感动,昭示着灾区复兴的希望。
每逢大灾大难,都会考验人心,雕刻品格,孕育希望。孩子们的命运最充分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和良知。
1945年秋,日本投降之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日本妇女、孩子等待上车回国前,在秋风萧瑟的树林里仍然支着木板坚持学习;火车里无论多挤,也为孩子留出地方读书学习,而今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穿透时空,依然留存。有人说,“可怕的民族,他们身处绝境,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做出了令人震撼的选择!”正因如此,日本没有理由不重新站起。同样这次在汶川震灾废墟上,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给予灾区沉重打击,最最脆弱的就是孩子,瞬间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一张照片是废墟上伸出的小手紧握一支笔,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那是怎样的一种求生求知渴望,把生命最后一刻雕塑成永恒。我们也多次看到许多老师、父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勇敢地用身体挡住垮塌墙壁,用生命保住了孩子。能够活下来,可是一旦失去父亲母亲的庇佑,失去老师和同学的相伴,他们将如何依托?
为了民族与国家的将来,为了孩子们能早日重新走进课堂,走进比过去条件更好更安全的学校,各级政府和救援人士积极努力,许多企业、爱心人士纷纷捐资。处于震区外的学校和企业接纳灾区学生,提供最好的课桌、最好的教室以及最好的宿舍,尽快恢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不耽误即将到来的高考。同学、老师再度重逢,拍摄了全家福,和震前或许有所不同,但每个同学心里都充满渴望,珍惜生命,好好学习。留在灾区的中学生协助志愿者搭建帐篷、搬运物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战地小学”、“抗震小学”也纷纷开课。在电视直播中,许多孩子面对记者兴奋地说出他们心中美好的理想,想当科学家、解放军、警察,这些给他们美好印象的群体成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不是旁边的帐篷,看不出他们和以前在正规、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不同。大人给了孩子们尽可能多的关爱,孩子们让大人体验到了感动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