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5月22日电 盘点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成就,农业无疑是亮丽的一页。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土地所有权30年不变,从传统农业种植到发展现代农业,从贸工农一体化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项项改革成果的落实,让农民露出了张张笑脸。
产粮大户见证粮食生产一路高歌
粮食产量的每一次跨越都在农民心里留下深深的记忆。刘喜俭是集贤有名的产粮大户,他清楚地记得,1985年他种植了“四单八”玉米品种并施用了“美国二铵”,玉米一下亩产500斤;1994年,他种植了“莱州9号”玉米,施用化肥与农家肥,粮食亩产达900斤;2006年,他采用大垄密植、地膜覆盖等技术,种出“吨粮田”,创造了我市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并获得了一台“小四轮”的奖励。
刘喜俭把他家粮食增产经验概括为“良种、良法加良策”,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我市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发展的总结。据来自市统计局的报告,2006年,我市粮食产量达到152.8万吨,比1978年增加140万吨,增长了140倍。粮食单产每亩达到330公斤,比1978年增长近60倍。惠农政策引领粮食生产一路高歌。我市粮食生产相继突破100万吨、150万吨,至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52.8万吨,具备了百万吨生产能力。近十年来,我市农民人均收入也由1998年的2568元上升到2007年的3865元。
粮食生产取得的突飞猛进是惠农政策贯穿其中的结果。根据专家的划分,1978~1984年、1990~1993年、1994~1999年、2004~2007年,分别为我市粮食生产快速增长、稳步发展、迅速增长和更高发展的四个阶段。专家认为,在这四个阶段中,最值得回味的是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8种农产品平均提价24.8%,粮食收购价年均递增8%。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市粮食产量摆脱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总产量由1978年1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35.5万吨,年均增长4.17%。2004年后,国家相继实施“一免两补”、“两免三补”及“综合补贴”等惠民及鼓励粮食生产政策,加上粮价较高的利益驱动及大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从1978年的20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34.2万公顷。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突破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又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在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重点在于做强、做大、做优龙头企业群。30年来,我市通过投资新办、兼并重组、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催生一批跨区域经营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从而激活了民间资本,培育了一大批中小型龙头企业,扩大带动了农户的覆盖面。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思路,注重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抓好优质粮油、畜牧、果蔬、经济作物四大产业,不断找准比较优势,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创造新的优势,以此来进一步带动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同时,还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份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了诸多重大举措,将给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沉甸甸的实惠。
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往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府新增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并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粮食生产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提高品质。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等工程。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等资金和项目安排,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今年国家将加大粮食、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和综合直补力度,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价收购价格政策。
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提升。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的投入和信贷支持。特别是通村公路、茅草房改造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今年我市将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加以推进。
先进农业科技进入千家万户。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通过农广校等教学机构,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进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