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哀悼日,手抚胸膛想一想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5-21 11:47:22

  笔者打开5月19日的各个纸质媒体,点击各个网站,黑色版面,黑字大标题,没有往常的多彩广告,没有习惯的娱乐新闻,给人们异样深重的氛围。在《向汶川大地震遇难者致哀》的通栏标题下,国务院公告: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特别扣人心弦。下半旗、鸣笛、行人止步、行车止驶、股市停止交易三分钟更添几分庄重。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领导人同一时间同全国人民一道向地震遇难者默哀更发人深思。天安门数万民众情不自禁喊出“四川挺住!中国加油!”的口号,催人奋发。

  国家对特大自然灾害事故夺命的百姓首次设哀悼日,无疑表达了国家对罹难人们的悼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此举,已刻于亿万公众心中,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那么,面对哀悼日,人们应如何想、如何思、如何动?

  哀悼日,就应手抚胸膛想一想。想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震度达8级的汶川大地震自5月12日发生以来,至5月19日,已造成34073人死亡,245108人受伤。地震毁坏了家园,给共和国造成巨大伤痛。然而,面对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大地震,灾区挺住了,共和国挺住了。人们看到,自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际,党和国家的最高层都在殚精竭力部署决策和指挥救灾。胡主席、温总理等领导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地震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温总理在指挥救灾中不幸摔倒了,当医务人员为他伤口包扎被温总理毅然推开的镜头通过媒体直击飞越千山万水,感动着国内外。解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地震中的一举一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最生动的证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具体的,是体现在领导人的决策部署和具体行动中的。而今,面对哀悼日,人们似乎更应扪心自问,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真正树立起来了没有?

  哀悼日手抚胸膛想一想,也应想到如何“寄托我们的哀思”。记得,在1944年9月18日,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那篇闪闪生光的名著《为人民服务》中谈到纪念张思德,提出“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应该说,国家设哀悼日,就是要动员全国人民通过悼念大地震逝者,化悲痛为力量。而力量源自何处?一句话:团结。面对“藏独”分裂行径,面对西方某些不负责媒体的造谣,国人表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为奥运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今,面对无情的破坏性的地震,国人再度表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般团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地震救灾的速度空前加快,到5月18日12时,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款89.45亿元,捐款的数额为历次灾难捐献之最,“团结就是力量”再度得到弘扬。

  哀悼日手抚胸膛想一想,还应想到立足本职奋发有为。因地震逝去的数万个生命,人们是十分悲痛的。但对逝者的纪念,悼念追思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承继逝者的遣愿,重建家园,使人们摆脱困扰,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只有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立足本职,奋发有为,才能说对社会作出贡献,也才能说是对逝者的尊重。而今,改革发展遇到不少困难,面对困难,如何解决,如何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矛盾,保持大局稳定就时刻检验着人们的思想作风。在这方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助人为乐应成为时代的风尚。

  哀悼日尽管只有3天,却寄托着民族哀思,更凝聚着民族力量。这力量是钢!这力量是铁!

  哀悼日,手抚胸膛想一想!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