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让纯真心灵蒙尘的不是小偷的耳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5-12 09:14:04

  重庆一名11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制止小偷行窃,遭到小偷卡脖子、扇耳光报复,而全车30人无一敢出声。该小学生称以后不会再制止小偷。之后,江津区委书记王银峰专程前往彭飞的家看望了他,“我是来支持你的!”王书记称,自己对彭飞小小年纪能够作出如此举动表示称赞,并表明了区委态度,坚决制止歪风邪气,弘扬正气。(《新华网》、《重庆晨报》5月8日)

  众人冷漠旁观中,小学生挺身斥贼被报复,这样的事情已不鲜见。去年,安徽合肥一名小女孩在公交车上发现小偷行窃后,立即童言无忌地说出了事实,甚至被窃贼用刀片划伤了稚嫩的脸蛋。

  此消息一出,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褒奖和肯定。政府领导亲自慰问,学校组织学生学习,舆论一致赞誉,一时间纷至沓来。然而,在惨遭报复之后,这个孩子发出了“再也不会去制止小偷”的叹息——却让人无法不担忧,这般姗姗来迟的社会安慰与精神褒奖能抚平这个小学生深深的心灵创伤吗?我看很难。因为,让纯真心灵蒙尘的并不是小偷的耳光。

  满满一车乘客,“发现”小偷行窃的,绝对不止这一个小学生。但是,很多人选择了冷漠旁观,只有一个无畏的小男孩发出了稚嫩的呼喊——“别偷东西!”更可悲的是,在小偷被指出之后,车上的成年人仍然保持着异样的麻木和“平静”,导致小偷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男孩展开公开的报复,最后从容离去。小偷的耳光击打的,是男孩的脸庞,肉体的伤痛并不难愈合;而成人世界的冷漠刺痛的,却是男孩的心灵,这样的阴影何时才能重新充满阳光呢?

  孩子往往是好说“实话”的。正如在丹麦童话《皇帝的新装》里,当众人都在赞美皇帝的新装是多么合体、多么漂亮的时候,只有一个小男孩叫出声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自然是文学作品的虚构,可当童话中的镜头一次次在现实中延伸——面对丑恶,孩童与成年人所表现出来的反差强烈的态度,让我们一次次感到尴尬和无地自容。羞愧之余,我们不由自主地展开了道德上的“补救”——来自于全社会的正义声讨,毫不吝惜的褒奖之词,一时间甚嚣尘上。可以想象得到,即便是公交车上一些冷漠的看客也会纷纷加入到道德鼓吹的队列中来。

  这可以视为一种道德反省和精神倡导。这样的道德反省自然是必要的,可这样的道德反省又将持续多少次?多大的代价才能唤醒我们那在关键时刻无所适从的道德彷徨?毫无疑问,如果这样的道德反省不尽快转化为成人世界的自觉行动,孩童孤身斥贼遭遇伤害的悲剧还是会继续上演;而在众多纯真的心灵在阴影的“引导”下变得像成年人一样世故和圆滑之后,社会的正义道德防线将彻底失守。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