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节,一封亲笔回信从北京中南海传送到了杭州西子湖畔的浙大求是园。这是温家宝总理给浙江大学4位青年学子的回信。在信中,温总理指出:“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真正懂国情。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这是国家总理对青年学生和教育工作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这既是温家宝总理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作出的深切体悟,更是他作为一国总理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和深邃洞见。对青年学生来说,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热血奉献给我们这片希望的田野,也是人生的价值体现,正如一名学生所说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投身广阔的农村,感受脚下每一寸土地的温度,在农村大舞台上奏响青春之歌”。
修学这“不可或缺的一课”途径自然是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也可以送管理经验和技术服务进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最近,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是一项立足于让大学生了解农村、服务农村的战略决策,也是让大学生修学这“不可或缺的一课”的一条最直接的渠道。
从一定意义上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帮助群众掌握致富信息、拓展致富渠道,能够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并通过创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道路,能够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明的理念引导群众崇尚文明、弘扬新风,还能够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新鲜血液。
当然,大学毕业生能否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技术员”和“引导员”,除了具有一腔热血,关键还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扎实的知识本领。
因为大学毕业生踏上社会之前,一直在校园学习。这样,一个问题“不请自来”,那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为青年学子投身和服务“三农”准备好了吗?
正如一位省委书记所问的,“现在的高校,有没有‘村官’专业”?当然,他的意思不是指专门设置培养村民委员会主任的专业,而是指有没有设置有关农村政策研究、农村基层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专业,也即是那些与农业发展、农村管理相关的课程。
这对高校面向基层和农村社会非常重要。这位领导甚至具体地谈到,可以在目前的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涉农专业开设这些课程,学生在校期间也可以专门辟出半年左右的时间到农村去做“见习主任”,4年后到村任职,这样“整体素质肯定与现在从与农业、农村毫不相关的专业中选拔出来的学生不一样”。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现在的高校,有没有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调整好自己的办学思路,调整好自己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对青年学子来说,只有触摸泥土,才能感受温度,只有投身农村,才能了解和服务农村。同样,对高校来说,只有适应形势,才能立足社会,只有培养出能够服务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才无愧于教育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