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动态 正文
学者王元化在上海逝世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5-12 08:10:33
  王元化称,他活着为了尊严,死也要有尊严,他的一生是一个“唯精神”者的一生。

  东北网双鸭山5月12日电   著名学者王元化因晚期肺癌昨晚10点40分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王元化的弟子傅杰称,“家属向市委宣传部要求,按照王老生前的心愿丧事从简,追悼会将于15号或16号举行。”

  生前嘱咐不可实施创伤性抢救方案

  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元化弟子翁思在称,在王元化逝世前40分钟,医生发现昏迷中的他,血压高达240毫米汞柱,并有窒息征兆;医生按惯例准备抢救,询问王元化的儿子王承义意见,王承义表示不需要。一周前,王元化体内积水,脸部肿起,医生准备好器械,询问是否同意做抽除积水手术时,儿子王承义也表示不需要。因为王元化生前曾一再嘱咐儿子,并要儿子向他保证,在最后阶段,千万不可同意实施创伤性抢救的方案。

  发现王元化病危之后,王元化的助手蓝云迅速通知了王元化的儿子和弟子。蓝云称,王元化去世时,家人都在场,弟子傅杰、陆晓光等人也赶了过来,另外还有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翁思在说,凌晨1时多,闻讯赶到瑞金医院为王元化先生送行的人们,跟随着运尸车把遗体送进太平间后,集体默默地三鞠躬。

  重病之中仍不忘幽默

  翁思在称,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和吴洪森、傅杰、陆晓光、钱文忠等轮流去看王元化。“他生前私底下对我说过,自己活着是为了尊严,死也要有尊严。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唯精神’者的一生,可是现在的状态,成为纯粹生理意义上的人了,因此很痛苦。”翁思在说。最近两三个礼拜,他常常是醒来片刻,与探望者喃喃说几句,又昏迷过去了。即使在这样短暂的苏醒时刻,他也不乏幽默感。学生钱文忠来到病榻前,问他还认识自己吗?他嘴里的字一个一个吐出来,你是忠—文—钱。北大教授吴小如与他阔别多年,来看他时问还认识吗?他反问:你不是俞平伯的弟子吗?

  “王元化学馆”筹建

  翁思在还介绍说,王元化先生早就把他的所有手稿、信件、日记、笔记等,分别捐给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档案馆。最近,市领导批准筹建“王元化学馆”,将把上述文物送去陈列。王元化是华东师大特聘教授,学馆就设在校园丽娃河畔的“红楼”。起先,倡议者名其为“王元化学术馆”,可是王元化先生说自己在学术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称“学馆”更妥当。弟子们筹建这个学馆的许多工作,就在他的病榻旁完成。先生还反复告诉大家,这个学馆不要搞成纯粹纪念性质的,而要切实办成一个人文研究基地,完成他的未竟课题。

  此外,他晚年谈得较多的学术问题,涉及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抒情性特点以及京剧与传统文化等等。“他说,对于这些学术课题,自己实际上只是提了一个头,希望后人能够依托‘王元化学馆’,把研究工作继续下去。”翁思在说。

  ■ 个人简介

  王元化,著名人文学者、文艺理论家,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王元化四岁时一家搬进清华园西南角的南院,一号住的是赵元任,二号是陈寅恪,王国维也住在南院。从王元化的书房名“沪上清园”,就不难看出清华“求真求实”精神对他的影响。

  王元化解放前从事过《奔流》等杂志编辑工作,解放后曾在复旦大学任教。上世纪30年代起,王元化开始文学评论学术研究生涯。1955年,受“胡风案件”影响,被迫弃笔。文革后,王元化复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王元化与巴金老人一道,被评为上海市文艺艺术杰出贡献奖,1998年,他的论文集《思辨随笔》,被评为国家图书奖。

  ■ 学界追忆

  同辈 钱谷融:他总是在思考问题

  我最后一次看王先生是在一二十天前,我到医院去看他。那时他人很瘦弱,样子也变了,但他认出了我,还说过话。

  我是上世纪60年代认识王元化先生的,我们过去常常见面。他的夫人张可研究莎士比亚,也比较喜欢戏剧。因为我也喜欢写点关于戏剧的文章,所以很谈得来。他们夫妻俩和我们夫妻俩一起到宁波玩过。他们夫妻俩都是学者,王元化最大的特点是,他总是在思考问题,很认真很专注。我说过,他的眼睛是一双专注的眼睛,跟尼采、卡夫卡、茨威格的眼睛很相似。他的思想比较容易集中,所以考虑问题比较深入。他考虑问题总喜欢追根究底,弄个清楚,弄个透彻,很认真。他对京剧很内行,也很爱美。

  ■ 学界追忆

  弟子 翁思在:病中不忘增订旧著

  8年前,王元化先生和我一起编著过一本《京剧丛谈百年录》,这本书后来成为了这个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近年来,随着王老对一些问题思考的深入。以及新发现了一些史料,他一直想增订这本书。他在病中的时候,让我把稿子拿到他的病床前,耳提面命地指导我完成了增订本的编著工作。在交付上海文艺出版社之前,又把我叫去,命我补入他2007年出版的《清园谈戏录》中的三篇文章,叮咛道,其中附在论伍子胥文章后面的《辨儒法》一文,看上去同京剧的话题无关,实有深意在焉。《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的编著工作,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学术贡献。

  我今年五一上百家讲坛讲梅兰芳,他之前一直非常关注。因为近年来上百家讲坛的上海学者就我和钱文忠两个人,而我们都是他的弟子。他多次问我准备怎么讲,当我表示准备按照他对京剧的思路做准备的时候,他就说那我就放心了。在节目播出之前,他让我把碟一起给他,让他把节目集中看完。当节目播出的时候,他让我告诉他播出时间,并在病床上看了两次。

  ■ 学界追忆

  后学 丁东:推动新启蒙思想传播

  我和王老前后见过七八次,并有过长谈,他多次送给我他的著作。我最初和他来往,是我编了《顾准日记》,请他题写书名。《顾准文集》的出版,也是他给联系的。顾准思想的传播,他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也是他题写的书名并作序。此后,每次到上海,我都要去拜访他。我过去有一个提法,叫做“南王北李”,但是他并不赞同。他觉得这个提法太着眼与立场,而他强调应该着眼于学术。此后我也没有坚持,但是,这个说法后来还是在社会上传开了。

  我最后一次见他是2006年,上海交大搞了一个大学人文教育方面的研讨会。大家专门到他的住处和他聚了聚,一起聊了聊。他很欣赏我们编的“大学人文读本”丛书,认为眼光独到,品味很高。我觉得,在上海,像王元化先生这样资历深,又在党内担任领导干部,同时又有很深厚的学术功底的老人很少,这使他成为了上海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学术成就

 
  《文心雕龙讲疏》。
  《清园谈戏录》。
  《莎剧解读》。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王元化开始文学批评活动,《文学沉思录》中一系列关于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论述,迄今被许多研究者视为启迪新智、开拓思路之作。所著《文心雕龙创作论》,是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文艺理论学界和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最大的重要著作之一,既对《文心雕龙》全书的理论体系作了思辨分析,又第一次将这部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上升到与西方文艺理论交流对话的层面。90年代后他更为关注文艺学、哲学,代表作包括《传统与反传统》等一系列论著。《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书后》等文,是反思现代思想的最早文章,敏锐地发现知识人思想与命运的痛苦根源,引发了当代思想界的反思活动。

  除上述几个领域之外,王元化在翻译上亦有作品如《莎剧解读》(1998,与夫人张可合译)。此外,组织大型学术研究项目《古文字访林》和主编《学术集林》丛刊等,是当代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媒介人物和组织人物。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