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谁毁了的票房?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5-04 14:01:33

  4月,影市的淡季,也成了文艺片的旺季。王小帅的《左右》、顾长卫的《立春》先后上映。然而在引进大片缺席之时,这些在海外屡屡获奖的文艺片却没有撑起市场,两三百万元的票房不及《功夫之王》一天的收入。也许衡量这类电影的标准不该是票房,甚至不该是奖项,而应该是时间。然而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反思:谁毁了文艺片的票房?

  现象:平均一场不到10人

  当《左右》已经下线,《立春》也开始倒计时,成都许多观众也许还不知道有这两部文艺片的存在。记者从我市市中心一家影院拿到的数据显示,两部影片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放映场次不到30场,票房才5000多元,平均每场观众不到10人!成都的情况并非个例。《左右》全国票房不到200万元,《立春》稍好,将超过300万。

  在北京,新影联院线的负责人高军说《立春》的观众平均每场不到17人;在上海,《立春》首周票房则仅10余万;在广州,《立春》上映10天之后,几乎全部下线……上海联合院线的负责人吴鹤沪分析说:“电影院就好像一个大擂台,在这里上映的电影就是一个个选手,轻量级的碰上重量级的,胜负本来就很明显。”而后市随着《功夫之王》上映、《钢铁侠》即将到来,商业大片已经封杀了这些文艺片“口碑带动票房”的空间。《左右》和《立春》所谓的“长线放映”不过是导演的美好愿望,发行方的美丽谎言。不仅是国产文艺片式微,好莱坞豪华制作的《黄石的孩子》与港片班底的《见龙卸甲》打擂,结果票房仅是对手的1/5。

  无论王小帅还是顾长卫,都绝非无名之辈,其艺术品质的口碑都屡屡得到海外大奖的验证。“名导”的遭遇况且如此,何况新人?最新消息是,新人导演杨树鹏的《烽火》已经推迟到了5月上映。

  “凶手”一:营销混乱海报上映前才运到

  文艺片因为缺少资金、明星,先天就无法与商业大片抗衡,在档期选择上只能退避三舍。而《立春》和《左右》票房不佳,档期问题已是老生常谈,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完善的商业计划,匆忙发行,结果宣传力度不够。《左右》由于种种原因临阵撤片,改到4月上映,已输先机,而《立春》在上映前10天才敲定发行方。

  通常一部商业大片的发行方是在拍摄期就已确定,半年前就开始上贴片广告,做宣传。但《左右》和《立春》就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没有上影院贴片广告,甚至在上映前一天才将海报运到电影院。艺术片也是商品,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营销计划,令先天缺乏商业卖点的影片只能寄希望于口碑。而残酷的现实是,当这些影片靠少数观众口口相传的口碑积累了一些宣传效应,却已经离下片的时间不远了。

  “凶手”二:市场恶性循环文艺片叫好也难叫座

  《左右》探讨的是中年人的情感,《立春》讲述的是小城市艺术青年的理想,这些影片需要采用一定手段吸引目标观众。然而无论是制片方、发行方还是影院,都没有有的放矢采取行动,而是让影片自生自灭。

  首先在票价上,这些影片一律与大片看齐,在广州《立春》票价高达六七十元一张,这自然让该片的目标观众望而却步。对于喜欢文艺片的观众来说,也许他更倾向于等正版影碟出来之后买一张回家慢慢欣赏,既省钱,又可反复回味,反正文艺片也不像大片那样追求大银幕的声光效果。

  其次,影院的排片也客观影响了文艺片的票房。顾长卫是这样表述《立春》得到的待遇的,“(《立春》的)发行方安排很混乱。我发现广州和上海基本到了晚上六点之后影院就没有排《立春》了。即使是票房最好的分账大片,下午六点以前的场次也都只有十几个观众啊!”《左右》遭到影院冷遇后,王小帅就公布了自己的工作手机号码,“每天都有几百个电话打进来,不少是问在哪能看上片子的。”王小帅非常无奈,“文艺片不具备大众性质,观众只能慢慢培养。”然而影院却没有耐心也没有责任培养观众。票房不好,因此排片时间不好、场次少,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文艺片叫好不叫座。

  以《疯狂的石头》大红大紫的宁浩,之前也是拍文艺片起家,对于目前文艺片的困难处境他非常有感触:“发行源头就有问题,电影的市场应该根据类型把它们分开,文艺片有文艺片的发行和放映渠道,商业片也有自己的。但现在是所有的电影都混在一起做,这是有问题的。就像不同档次的菜,应该在不同档次的饭馆卖。”

  “凶手”三:文艺片“抓人心”方面尚待提高

  在《立春》的宣传中,有个有趣的现象:每到一地,导演顾长卫都反复强调一点:“我觉得《立春》挺商业的。”生怕媒体在“艺术”上大做文章。因为,“能赚钱的叫商业片,卖不出去的就叫艺术片”这种观念在国内观众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文艺片真没票房吗?10多年前,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了票房冠军,3年以前《千里走单骑》也有3000万票房。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同样是姜文,为何去年号称“票房要过亿”的《太阳照常升起》最后成了一个笑话。导演们或说,艺术片为小众而生,有口碑有奖项,时间是最好的答案。然而以中国的市场,只要满足了“小众”也不应该只有两三百万的票房。这才是让人感到奇怪,并应反思的地方。

  单方面指责观众或者影院都显然有失偏颇,不叫座的文艺片也确有自身原因。以前,我们常说艺术片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这回,两部影片都在主题上靠近了大众。然而主题上的靠近,并没有改变影片的叙事形式和节奏变化,讲故事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左右》叙事方式过于平淡,影片的精华停留在了结尾的18分钟。一位观众说:“《左右》有点闷,故事缺少起伏,在观众都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却看不见惊喜,艺术片没点提神的东西也不行啊。”相比之下,《立春》有着更为丰富的戏剧冲突,但相比之前的《孔雀》,《立春》多了象征,少了细节,突出了“王彩玲”而群像形象单薄,让观众难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今但凡谈商业片必指好莱坞,其实类似《辛德勒名单》《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经典美国电影划归文艺片范畴更为贴切,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文艺气质浓厚,却不失“抓人心”的大众口味。中国的文艺片导演,其实不妨向商业片偷师,如何让自己的风格、思考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是一门学问。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