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那个魂牵梦绕的黑土地20多年了,历史的记忆虽留在了那遥远的边疆,但永远难忘那块黑土地。那里有父辈们撒下的汗和流下的血。在那里有他们付出的难以体验的代价。那片黑土地浸透了他们的血汗。甚至有人为它付出了生命。
北大荒是黑龙江嫩江,黑龙江和三江平原地区的总称。因那一地区属于中国最北部的边疆。尤其是冬季气候非常寒冷,耕作期相当短,一直是中国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之一。因其荒芜而被称为北大荒。
1958年党中央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议,在祖国北部边疆-----北大荒建立军垦农场。王震将军在黑龙江密山,虎林,宝清,饶力河地区建立了农恳局。号召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这十万穿军装的移民,从祖国各地。从各军种,各部队和医院纷纷北上向北大荒挺进。他们中有横跨半个中国,多数走过两个季节。从驻地春天跨进北疆的严寒。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0---30多岁。十万官兵有六万尉官,父亲就在其中。他们中有战斗英雄,有抗美援朝的老兵,有伤残军人,有参加过各大战役的英雄….
记得父亲说过他们跨进北大荒的第一站就接受了考验。当时人员多,车辆不够用。到目的地还有几百公里的路程,交通也不好,这时候王震将军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广大官兵徒步进军北大荒。就这样他们用了3---4天急行军终于到达了他们所在的农场。称之为农场,其实什么也没有,迎接他们的是农场仅有的建筑----临时搭建的马架子。当时北大荒对官兵来说是严峻的,艰难的。严寒料峭,积雪未化。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粮草不足条件异常恶劣。他们就是这样赤手空拳向地球宣战的。父亲所在的农场----雁窝岛最艰苦,最偏僻,它三面环水,一面大酱缸。到处是沼泽,荒草一人多高,父亲他们131名官兵进岛不久就遇上冰雪融化,交通断绝,还一度断粮。父亲他们就挖野菜掺着高粱粒喝。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官兵们没有退缩,没有意志消退,而是更加拼命。他们硬是在大酱缸上修起了一条路直通总场,又在宝清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他们既要种粮食,还要修水库,建房,修路…..那种生活现代人无法体验和体会,他们受尽了苦和累,是他们的血汗养育了北大荒这块黑土地。
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场虽然丰收,但是为了给国家多交粮官兵和家属一律不得乱动一粒粮食,少的可怜的定制根本吃不饱,但是都很守纪律。对老人和孩子会梢照顾,我们在托儿所能吃到玉米面和白面,而父亲他们只能喝能见到底的稀饭,吃树叶和玉米皮磨碎的代食品,食用后大便密结,解不出大便,长期的营养不良造成水肿,腿抽筋…。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多么恶劣,父辈们没有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勇往直前,硬是用双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北大荒。一个米粮仓。
1968年,毛泽东主席批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哈尔滨….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近50万进入北大荒,给这块黑土地带来了生气,增添了生力军。这些北大荒的第二代人,为北大荒建设也做出了特出的贡献。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他们也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北大荒在新老开拓者的努力下日见繁荣。
在北大荒有好些纪念碑,有一块块墓碑,它记载了开发建设中牺牲的烈士,这些开拓者的墓碑并肩而立,迎风呼啸,显示了震撼天地的悲歌。烈士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
50年的沧桑和风雨,北大荒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锐意进取”的北大荒精神。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垦区还生产人参、鹿茸、貂皮等。另外,这里还有继续开发的潜力。军垦战士和当地人民,决心在向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把“北大荒”真正建成祖国现代化的农牧业基地。这是几代北大荒人拼搏努力的结果。
现在的北大荒是“黑土变金,水变清,清流千里,绿树满青山的动人景象,那是一个绿色的大花园。
老一辈的垦荒精神,使我终生难忘,它是我永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