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旅游业吸引了全世界更多人的目光,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日本观光,日本旅游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目前,除了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这些大名鼎鼎的旅游景点以外,在东京北面约20公里处的横滨越来越吸引观光客造访。
很多去横滨旅游观光的人都十分感慨:不到横滨,不知道横滨竟然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如此丰富的名胜古迹,有如此新奇的旅游观光方式,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有如此热情周到的服务。
旅游界人士分析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横滨很有可能会成为日本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横滨最近将旅游明确为立市之本,横滨确实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和条件。
前不久,本人有机会随观光团亲历横滨。

横滨富士山落日
一、开现代日本之先河
这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海滨城市。蔚蓝的大海和美丽的海湾,是这座城市图画的背景;五光十色的摩天观光轮和形状各异的现代城市建筑,是夺人眼目的画面主体;而船坞、桅杆、跨海大桥像是这幅图画跳动的音符,律动着迷人的大海与城市协奏曲。
翻看手里的资料,我们对横滨有了这样的初步了解。横滨是日本第三大城市,神奈川县首府,位于本州东南部的关东地区,多摩丘陵南部,东临东京湾,南面是横须贺港,西面是日本著名的富士山和游览胜地箱根。
横滨现有人口270万,原是东京湾畔的一个小渔村,1889年建市。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二次大战期间遭到巨大破坏,战后重建。
这是一座有着近150年对外贸易史的港口城市。1854(安政元)年,日本代表林国子祭酒与美国代表贝卢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神奈川条约)。1858(安政5)年,又由美国总領事哈里斯締結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随后又相继与荷兰、俄罗斯、英国、法国締結了通商条约,橫滨定于1859年7月1日(太阴历安政6年6月2日)开港。
开港初期,从橫滨输出生丝、茶和海产品,同时输入绢织品和毛织品。橫滨商人于1873年(明治6年)设置了生丝改公司,又于1881年(明治14年)设置了生丝存放处,从而确立了租界贸易的主导权。
给我们当翻译的秀美的东京女子---驹走久子小姐告诉我们,作为日本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港口,这里也是外来文化最早进入的门户,可以说,小到火柴、瓦斯灯、肥皂,大到理发馆、咖啡屋、剧院等,都是先于东京从外海"漂"进这里的。城市景观中特有的西洋味、舶来味,我们一到这里就感受到了。
举例来说,我们下榻的横滨新格兰酒店(Hotel New Grand Yokohama),就是上个世纪20年代修建的,带有那个时代的西洋建筑的典型特征。大堂中央那个装饰华丽的老楼梯显然已失去了实用功能,楼梯上方的墙壁上镶嵌着宗教壁画和罗马时钟,中间还有一座老式电梯。这些曾经时髦的设施现在的文物价值大大高于了使用价值。
细心的游客在酒店的大厅里能看到一个玻璃面的小展架,展示着有关这个酒店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其中有一幅照片记录了1956年横滨开港100周年时,日本天皇走出二楼那座老式电梯的情形。最早的一幅照片摄于昭和元年(1926年)12月29日,留下的是这个酒店正在修建中的画面,两个侧立面夹着的楼角还搭着脚手架呢。
在这座酒店里,我们还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就在我们同层的315房间里,曾经住过赫赫有名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大家猜想,也许是当年(1945年)要到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上主持接受日本投降仪式,麦克.阿瑟才住到这里的吧?
我们渴望借此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次历史,热心的久子小姐知道了我们的想法,主动帮我们征得了酒店方面的同意,使我们得以进入房间参观。门廊东墙上醒目地挂着麦克.阿瑟戴墨镜、叼烟斗的酷照,临海的窗下,那套西式书桌椅是当年将军用过的。有同伴猜想,二战结束时,这位叱诧风云的五星上将可能就是坐在这儿,拿起笔书写了那个历史片断,于是,大家争相坐在桌前拍照留念,大概是想感染一点将军的威风吧。
在海边漫游时,海岸上有两座红得耀眼的老建筑很吸引眼球--那是建于1911年的"红砖仓库"。顾名思义,这两座长方形的矮楼用红色的砖做外墙,是当年存放烟、酒、羊毛等贸易物品的仓库,所以被称之为"红砖仓库"。
听导游说,这两座建筑也曾屡遭毁坏,但当地有关部门一直按照"以旧修旧"的原则进行维修和保护。我们看到,砖墙上稠密的窗户如同当年一样都是黑洞洞的,西侧入口原来的墨绿色的铜铸大门、立柱等完整无缺,并被巧妙地镶嵌、保护起来了。入口处脚下有几个玻璃灯箱,里面展示的是遗存下来的建材和设备。
游客从建筑物的外观上能充分地感受到近百年的沧桑,但一踏进楼里却发现别有洞天,里面已经被改造成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厦了。各种服装、丝绢织品、玻璃器皿、精美首饰等一应俱全。我相中了一个墨绿色牡丹花的琉璃项坠,玲珑剔透中显出雍容华贵,要价约合四十元人民币,很便宜。可惜,身上没带现金,只好失之交臂。
像红砖仓库这样的保护建筑还有多处,比如,红砖仓库不远处的旧"税关事务所"遗址。虽然它只剩下一块多边形的老地基,但也被认真地保护了起来,旁边还立着一个石座的资料展牌。附近还有一段铁轨,据说是日本最早的铁路的发端,也被镶进水泥路面永久保护起来。
另外,我们在山手町地区还见到很多维多利亚、巴罗克风格的私宅,还有教堂、墓地,都是上个世纪初修建的,目前都完好无损。据说,山手町地区是当年天皇为拒绝外来文化渗透,特为外国人划出的活动区域,当年高鼻蓝眼的外国人大多都生活在这里。其实这一地区也是饱经战火、地震毁坏的,可想而知,复建这些景观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横滨茶艺师在表演茶道
横滨不仅不遗余力地完整保护了外来建筑,在本土文化保护方面也十分重视。著名的公园三溪园集中了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传统日式庭院建筑原型,有很多都是从全日本各地搬迁过来的。在三溪园里还有非常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穿着华丽和服的茶道老师一丝不苟地表演着茶艺,一招一式都那么温柔优雅。随后,她们将盛着浓绿新茶的大花茶碗恭敬地捧给客人,按规矩,客人须将贴有印花图案的碗面转向外侧,方可饮茶。在清新幽雅的绿色环抱中,悟茶道,品茶香,确实有脱尘超俗的享受。
总之,横滨透露出的信息,让人感觉到,她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传统的,又是洋气的。
要想多角度地感知150年前,即横滨开港初期,注入了西方现代元素的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貌,全方位地浏览经过多次自然的、战争的重创,又经历了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今日日本之缩影,请到横滨来。这里众多的历史遗存能让人串起记忆的珍珠,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和立体图景。
二、立体观光丰富新奇
横滨的城市旅游别有特色,因为面山临海的独特地理环境和风貌,所以游览横滨不能仅仅从平面的角度去看她,而必须从立体的角度去观光和欣赏。横滨旅游业人士经过思考和尝试,开发出了一种与景点内容相配套的观光形式,姑且称之为"海陆空立体观光模式"吧。

美丽的横滨观光亲善大使
很多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观光制高点,比如法国的艾菲尔铁塔、中国上海的电视塔,而横滨的观光制高点则是城市核心区的地标大厦。据说这座摩天大楼是当今日本最高建筑,高达296米,共分70层,顶层的观光厅是名副其实的"空中花园"。这座地标大厦也就是横滨陆地观光的最佳景点。
我们在横滨市的大街小巷穿行时,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这座形似奖杯的黄褐色大楼。带着要把全城尽收眼底的欲望,我们进入了这座大楼。电梯以每分钟几百米的速度疾速上升,我们似乎在瞬间就飞上了顶层的观光厅。
观光厅类似电视塔的观光层,游客可以做360度环绕,从容地欣赏横滨全貌。最抢眼的就是临海的摩天观光轮和形似半个贝壳的现代建筑楼,这几乎成了横滨的城市标志。我们在很多介绍横滨的画册和资料上都曾目睹过这一美景,现在和实景一比,图片确实是真景实拍,没有做过任何加工和修饰。其他的临海建筑群也姿态万千,和世界很多著名的海港相比,也毫不逊色。

秀美的日本翻译驹走久子小姐
在观光厅里最令人激动,也最令人留恋忘返的是,在这里可以平视日本民族的圣岳--富士山。平顶圆锥体的富士山静静地伫立在视线的正前方,像一个沉默不语的打渔老人,戴了一个硕大的平顶草帽,正坐在地上歇息。正是黄昏时分,一幅富士山夕阳西下的美景引得人们争先恐后地手捧各种照相机、摄像机拍摄着,希望把这难得的美景永远留住。于是,在人们的眼里,在摄影卡上,夕阳拖着绚丽的橘黄在富士山峦闪烁、直至消失的画面便永远地定格了。
横滨还有令一般游客想不到的观光方式,可以乘直升飞机俯瞰全城。临海的一片一千多平方米的平坦地面就是游客观光小型机场,游客每三人分成一组,可轮流乘机飞翔游览。
那天我们乘坐的是一架蓝白相间的直升机,飞机轰鸣着离开地面,盘旋着越飞越高,人在空中如同长出了大鸟的翅膀,感到了自由飞翔的刺激和快乐。在开阔的视野里,码头上大片的红色集装箱如同儿童玩具般整齐排列着,临海高高低低的城市建筑如同走马灯般变幻着,跨海斜拉大桥如同一道竖琴忽隐忽现地弹奏着,更令人惊喜的是,延绵的山峦中富士山如鹤立鸡群般傲然挺立。短短几分钟的飞翔让我们大家脑海里有了一幅生动的横滨全城鸟瞰图。
乘直升飞机俯瞰是横滨的一个观光项目,已经持续了14年。项目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迄今为止,已经有20余万人次的游客享受到了此项服务。收费标准根据乘机时间长短有所不同,一般在四千到一万两千日元(约折合人民币300--700元)之间。
来海港城市游览,如果不下海肯定是个遗憾,如果没有看到海港夜色则更加遗憾,这是我们乘海轮游览横滨海港的夜色后发出的感慨。
我们入住的酒店不远处就是一个港口,被环境优美的山下公园环拥着。在夜幕中,我们登上了一艘如梦如幻的白色豪华海轮。听久子小姐说,这艘豪华海轮不是贵族的专利,任何普通游人均可搭乘。
我们进入游轮里的大宴会厅,置身在豪华的吊灯、迷人的鲜花、醇香的美酒和轻柔的音乐环境中,感受撩人的浪漫气息,享受豪华的法式大餐。

这位横滨的先生娶了一位中国长春的姑娘为妻
在宴会正式开始之前,日本接待方的一位课长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致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辞,因为有个别语句前后颠倒很是幽默,引得大家笑声一片。据久子小姐透露,这位先生是为接待中国客人特意新学的中国话,而且现在有不少日本人对学习中文特别有兴趣。确实,在横滨观光局举办的招待酒会上,我们发现当地旅游界人士中有很多人在学中文,一位经营旅店的老板因为拜师学中文,还有缘娶了一位中国长春的姑娘为妻呢。席间,我们和几位日本朋友饶有兴趣地互相学习汉语和日语中的常用语,结果让充当翻译的久子小姐忙得连饭都没有吃好。
在宾主其乐融融的笑谈间,在高大英俊的法国侍应生穿梭来往中,我们还不时地被铉窗外美丽的海港夜景所吸引,只见沿岸形态各异的建筑,包括著名的摩天观光轮和横滨地标塔楼都被五光十色的彩灯装饰得分外有形,煞是灿烂,和白天的风景相比别有韵味。
被美丽的夜景吸引,我和《新天地》杂志社的社长夏欣大姐爬上甲板拍照留念,尽管海风很大,吹得人有些趔趄,但我们兴致丝毫不减。而且余兴未尽的我们,还在装饰得很漂亮的游轮WC里摆出很多POSE留影。
总之,游览远山近海的横滨,白天和黑夜各有不同的美,白天有银杏落黄、安静清新的美,夜晚有灯光璀璨、旖旎绚烂的美。而从陆地、天空、海洋三种不同的角度欣赏横滨,确实能感受到现代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三、展览文化有声有色

横滨偶人博物馆里的老照片
横滨给我们留下深刻而美好印象的,除了自然景观、历史遗存、现代建筑等以外,那就是各种名目的博物馆。
在自然科学博物馆里,我们最先接触到的是一个机器人。在大厅里的参观入口处,这个一米多高的机器人在欢迎游客,他穿着黄色衣服,如同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般可爱,他能一边说日语、英语的欢迎词,一边抬起手臂和游客握手。我们大家争先恐后地和他握了手,顺便还摸了摸他光溜溜的金属脑袋。
我们参观了日本在地质勘探、铁路交通、石油开采、宇宙航天、机械制造、电子设备等各方面的技术发展历程及最新技术展示。其中有两个内容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我们戴着特制的眼镜,观看了一部介绍最新医疗动态的三维立体动画片。一位年轻女医生在一位白胡子医学博士的指导下,乘坐飞船样设备进入一位癌症患者被放大了若干倍的体内。大家可以看到,所有正常工作的人体细胞均是蓝色的,而患病的细胞则是黄色的。年轻女医生利用一种激光技术将黄色细胞全部杀死,病人则重新获得了健康。据介绍,这种非常有效的治癌新技术及药品研发已经完成,并已报送到日本有关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审批,一经批复,即可在临床上应用。因为此时我的二姨正在饱受癌症的折磨,我从心里渴望全世界的医学科学家们能尽快研制出制服癌魔的新药,把包括我二姨在内的千千万万名癌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
还有一个模拟真实大小的单人宇宙航天飞船模型十分吸引人,我们都分别坐进去感受一下当宇航员的滋味,狭小的空间连身子都转不开,可想而知,宇航员有多么了不起就有多么艰辛。同时,一幅全息技术的宇宙空间站也吸引游客驻足观看,精巧的模型宇航员还在里面忙上忙下地工作着。听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介绍,除俄罗斯和美国外,日本是第三个即将建立宇宙空间站的国家。
这些展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生动的方式,让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日本很多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成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值得我们这些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仔细参观的,是建在横滨信息文化中心大楼里的日本报业博物馆。这家博物馆是由日本报业协会于本世纪初集资创办的,因为日本第一份报纸是1871年在横滨诞生的《每日横滨》,所以报业博物馆建在横滨而不是建在东京等其他地方,就不令人觉得奇怪了。
这座博物馆约有三层楼的规模,在现代化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展板、实物,包括泛黄的早期报纸、最早的报纸广告、号外、从军记者证、报亭招牌、老式印刷机、电视采访车等等实物。据介绍,展览物品共有15万种之多,这些展品内容全面反映了日本报业历史的沿革与发展。博物馆里还有资料放映厅,还有可以检索到150余家会员单位的任意一天报纸的"报纸图书馆"等等。
最后一个展区最有意思,是一个可以互动的地方。这里类似现代报纸的办公室,介绍和展示报纸的编辑、制作过程,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报纸。只需要在计算机里输入自己想报道的新闻内容,然后就可从打印机里得到一份自己"主编"制作的当天的报纸,并可带走作为纪念。于是,我们这些中国的报人每人都饶有兴趣地在日本制作了一份《横滨新闻报》。
工作人员介绍说,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随时与海内外交换资料;新闻协会的会员还可以借用其中的资料;外国报纸的搜集也是博物馆常年的工作任务。在网络时代建设这样的报业博物馆,确实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在参观八层的电视资料馆时,我们又遇到了一位热爱学汉语的日本人。这位70多岁的老先生个子高大,举止儒雅,他用发音不太标准的汉语致欢迎辞并介绍情况,虽然听得不是很清楚,但我们对这位自我介绍从70岁后开始学汉语的老先生很是钦佩。
在电视资料展示中,我们看到一组早期的电灯广告,创意和制作得非常新奇生动,无论是苹果,还是葡萄、西瓜、香蕉,剥开皮后就亮出了和这水果同样形状的流光溢彩的灯。相信这对今天的广告制作都会很有启发。
据介绍,在这里可以检索到电视台播出过的任何新闻和影视片资料,我们看到许多本地人通过先进的设备,戴着耳机在悠然自得地收看自选影视片。
横滨还有很多由个人投资开办的私人博物馆,我们参观了其中的偶人博物馆和拉面博物馆。
偶人博物馆收集展出的是世界各国的玩偶,是由一位民间收藏家于1986年创办的,常年展出的玩偶就有一万多件。楼道墙壁上还挂着不同年代日本孩子和玩偶在一起的素色旧照,很有怀旧感。
参观偶人博物馆,除了能欣赏白雪公主、米老鼠等著名的世界童话中的主人公形象外,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民俗。据导游介绍,三月三是日本的女儿节,这一天有女孩的人家要在家里设偶人坛,摆上女孩子玩的偶人,祝愿女孩子健康成长。怪不得偶人在日本如此受推崇。

横滨偶人博物馆里的红鞋姑娘
偶人博物馆还让我们听到了一段与横滨历史有关的凄美故事――红鞋姑娘的故事。在横滨,有个"穿红鞋的小姑娘"家喻户晓,我们在山下公园里看到了她的雕塑,红鞋子小挂饰到处都有卖。我们在偶人博物馆的一个独立展柜里找到了她:红鞋黑裙的小姑娘怀抱洋娃娃独自坐在一只皮箱上,眼神望向远方。一首老歌唱出了她的故事"穿红鞋子的小姑娘和那些外国人走了,家人再也看不到她了……"这可能是横滨开港初期,一个安静的小渔村变成一个开放的大港口时发生的故事,人们借着这故事来抒发一种凄美而无奈的情感吧。
拉面博物馆则是一个既能看又能吃的博物馆。一进去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昭和33年(1958年)的老街景:在两层楼高的大天井里,有昏暗的街灯、老式的邮筒、惊艳的美女广告,古旧的小杂货铺,留小胡须的巡警、挂着老幌子的小饭馆、不时传出猫叫的小旅馆……
这里不仅还原了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老街景,以供人们满足怀旧的情感,还可以看到有关拉面的历史和知识。当看到"拉面的技术是1912年由日本人自中国引进到横滨"时,我就想,作为拉面鼻祖的中国也应该建一座这样的博物馆,把我们独创的拉面美食上升到文化层次。
据了解,到这里光参观不吃面需要300日元(折合人民币20元左右),大大低于吃一碗面(折合人民币80元左右)的价格。
一直陪同我们参观的相场克美先生(横滨观光局邀请来帮忙的东京人士)给我们介绍说,横滨博物馆的经费渠道主要是财团投资、著名企业投资、还有私人投资。无论哪种形式,收费都很低或不收费。他们在兼顾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做法,其在保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订、以及投资合作的机制形成等方面,都值得我们今后深入考察以资借鉴。
四、购物参观一举两得

横滨海洋公园里的工作人员在给白海豚喂食
出国的人总想给亲朋买点礼物带回去,日本的电子产品驰名世界,所以电子产品就成了我们的首选礼品。在久子小姐的陪同下,我们前往火车站附近的大电子商城购物。
去购物的过程也是一个参观的过程。横滨大街上车流、人流并不多,三三两两来往的人们也并非都是步履匆匆,有的人也很悠闲。在我们酒店门口有穿着和服新娘装的美丽女子在拍照,据说是在拍广告,我看到也有行人驻足观看。这与我们常看到的东京银座等繁华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行人步履匆促的情形不同,横滨的生活节奏似乎更悠闲适宜一些
电子商城有五层楼高,每层面积都有几千平方米,配有电梯。我们观察到,所有乘电梯的人都自觉地靠右侧站立,我们也特别地开始培养自己靠右侧站立的习惯。
在一层大厅里挂着的种类繁多的钟表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有给孩子戴的各种防水运动电子表,有很多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字母很大、带夜光的手表,还有很多五颜六色、小巧玲珑的女士坤表。这些电子表标价只有1000多日元,折和人民币约七十元左右,比我们想象的要便宜。卖货的日本小伙子彬彬有礼地告诉我们,外国人持护照购买满一万日元以上还给打九折。于是,我们几位女伴每人都买了十几块手表,享受了一把外宾待遇。就连久子小姐都被一块红色的小坤表给吸引住了,她说比东京的表便宜,她也买了一块带回家送人。在二层我们还买到了一种特别适合旅行用的小巧剃须刀,标价才88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六十元左右,相对来说也算便宜。我们同伴中还有人买了一只司空见惯的暖水瓶,据说保温性能特别好,二十四小时温度几乎不降。
我们还去了著名的元町商业街参观、采购。这条街是在横滨开港之初,为满足当时居住在此地的西方人的生活需要形成的,如今这条街已经成了全日本颇有人气的特色商业街。据久子小姐介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街的模样和当初基本一样,中间是一条窄窄的石板路,两侧是挤挤挨挨的小洋楼,每栋楼的一层都是商铺,既有卖各种生活日用品的超市,也有卖皮具、名牌时装等各种高档商品的专卖店。我想感受一下当地人居家购物的乐趣,就在一家超市里花2000多日元买了一套豆乳牌的护肤品,约折合人民币100多元钱。在一家卖日本K牌皮包的商店里,我的同伴匡玲相中了一款明黄色的钱包,皮子摸上去手感极柔软。久子说这是一个老牌子了,她从小就喜欢使用这个牌子的钱包,并掏出她自己的钱包给我们看了看,用了很久的钱包看上去仍然簇新的,确实不错,但价钱也确实不菲。

横滨海洋馆里可爱的海豚
在这条街上边参观边购物,既可以遥想那段旧时光,又能得到现代化的物质享受,一举两得啊。保护并开发这条商业街,就等于保护并开发了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功能价值,创意可谓独具匠心。
后来,我们又到横滨一家专门销售世界各国名牌商品的大卖场去参观购物,虽然服装区里几乎囊括了各国名牌时装,建筑装饰装潢也很现代,但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到了一个大批发仓库,缺少了很多的历史感和文化味,大家草草转了一圈就都出来了。
在横滨,如果想享受中国的文化和美食真的很容易,位于市中心的中华街的规模和繁华在全世界也是数得着的。中华街是华侨聚居的地区,以前称为"南京街"。街两头入口处建有中国式的牌楼,牌楼中央镶有"中华街"三个大字。大街两侧有300多家商店、100多家饭店,完全由华人经营。街中心还有一所关帝庙。
追朔中华街的历史,我们了解到,中国商人在横滨开港后不久就来这里做生丝和茶叶生意了,由于中国人可用汉字和日本人笔谈,还可帮助西方人做交易,所以中国商人在当时很是活跃。而且,很多人都知道,中国近代史上两大政治集团保皇党和兴中会都曾在横滨活动过。孙中山先生在横滨成立了兴中会分会,康有为在横滨创立了大同学校,梁启超在横滨创刊了《新民丛报》及《国风报》。当年孙中山先生这批仁人志士逃亡至日本的时候,这里的中华街自然是他们的大本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撤回了驻日使馆和横滨领事馆,一些华侨归国了,但还是有不少华裔留在此地。所以说,中国和横滨深厚的历史渊源就缘于中华街,到中华街游览也算是缅怀一段历史吧,这也是到横滨的游客必来中华街的原因之一。
横滨的中华街上有着浓浓的中华风情,能听到各地方言的中国话叫卖声。我们从一家上海人经营的饭店里吃完饭出来闲逛时,正听到一位操着天津口音的姑娘在大声地叫卖糖炒栗子,还有一位江浙口音的大嫂在卖江南点心。和我一起逛街的久子小姐被这叫卖声吸引住了,她在江浙大嫂摊前买了几样点心,她说她和她妈妈都爱吃中国点心。
我问久子除了喜欢中国点心,还喜欢中国什么?她说喜欢中国文化,她还特地到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学过一年中文。聊起日中关系,久子很无奈和内疚地说:大多数日本人对侵华战争都怀有深深的负罪感,对修改教科书这种事都感到羞愧,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学到的教科书不是这样的。她说作为一个日本人,她要用更好的服务向中国朋友表达歉意。相场克美先生在陪我们品尝神户牛肉、日本清酒的过程中,也曾以个人名义向中国朋友表达深深的歉意。他们的真诚表达很让我们感动和欣慰。
驹走久子和相场克美是此行陪同我们时间最长的日方接待人员,也是和我们交流最多、沟通最深的日本朋友。也许其他相处时间较短、交流未深的日本朋友也有与他们二人一致的想法吧,但愿吧。为表示我们对驹走久子和相场克美等日本朋友热情接待的谢意,同行的高鹏先生还送给他们每人一个天津泥人张制作的小泥人礼物,衷心期望我们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旅游结束时,横滨观光局的一位官员告诉我们,近年来横滨的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很猛,2006年外来游客已经达到了81万人,2007年达到近百万人。相信到了2009年,横滨建港达到150周年的时候,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峰值。他们透露,计划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横滨所有的旅游景点都配上中文标示,届时热烈欢迎更多的中国人来横滨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