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现代校长》周刊管理视界版任定保老师《检查需淡化“资料情结”》一文,很是感慨。其实,学校既是“资料情结”的受害者——被迫准备大量资料应付检查,更是“资料情结”的加害者——逼迫教师准备大量资料,而教师才是“资料情结”的最大的受害者。
一些学校让教师准备的资料名目繁多,如帮扶资料、班教导会资料、试卷分析及考试总结资料、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课后反思资料、班会备课资料等。客观地说,学校进行的这些过程管理,多数是合乎教育规律的。例如,帮扶学困生,可以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召开班教导会,有利于同一个班的教师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但是,上述活动均要求留下书面资料,给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工作负担。
学校之所以热衷于向教师要书面资料,固然不排除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得已而为之,但多数情况下,学校本身即是“资料情结”的始作俑者。有时,学校是为了向上级显示其管理规范,有时是为了管理上图方便,不是去查教师实际工作的效果,而是把资料一收了之。即便学校的本意是为了督促教师做好某项工作,动辄要求上交资料,也让教师疲于应付,反而不愿意再主动承担相关的工作,只需在资料上造假即可。“资料情结”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让教师在身心俱疲中心灰意冷,就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也产生了应付的现象。否则,大量的书面总结资料根本无法完成。
学校检查教师工作必须务实,注重实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考查教师的教育效果上,让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不是唯“资料”是从。(山东省栖霞市实验中学路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