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4月21日电 “今年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这两项补贴是人均218.75元,我家七口人,这可就是1500多元啊!买水稻、大豆、玉米种子也给补贴。去年我家养了5头母猪,每头还得了50元的能繁母猪补贴,今年,能繁母猪补贴增加了一倍,每头100元了。真是太好了!我这都快60岁的人了,有生以来还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好事呢!”集贤县福利镇长征村村民刘继春向记者细数着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给他带来的好处。
在2000年税费改革前,农民种地要承担着沉重的税负,在这之后,随着国家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陆续出台实施,农民的负担开始逐渐减轻,2004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中央决定在我省试行“一免两补”(免农业税、商品粮和良种补贴)政策,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农民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搞生产促发展。而近几年来,随着双鸭山市财力的不断增强,该市对农业种植、水利、畜牧、农机等基础建设支农投入逐年增加,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2006年,国家针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增加了综合补贴项目,这一年,该市获得的综合直补资金为4039万元,而今年的综合直补资金则达到了19163万元,三年翻了近五倍。以2007年为例,该市共投入支农资金22283.7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16032.8万元,良种补贴1258.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2438.57万元,农村沼气项目建设资金312万元,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279.3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350万元,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省级补助资金847万元,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资金70万元,其他755.8万元。今年的支农投入还将有所增加。大量资金的投入,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无疑为该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感受最深、受益最深的我市农民朋友们,也正伴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春风,沐浴着改革开放大好时代的雨露和阳光,大踏步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