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价和油价的大幅上涨,是过去一段时间令人忧虑的“吸引眼球”的问题。虽然人们在分头谈论米价和油价上涨的不同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联动”影响的。
“联动”的“媒介”是新能源。随着国际油价的节节高升,关于新能源的话题变得火热起来。而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从美国到欧洲,人们就在普遍谈论着减少石油依赖的问题,尽管当时更多地是从地缘政治及反恐战争的角度出发,但其最终的落脚点,都不约而同地踏在了能源替代上。
于是乎,从太阳能到风能,从地热到核能,都成为了抵御能源供应“风险”及油价高企所带来的冲击的有效手段,这其中,生物燃料更是成为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但也正是从那时起,很多专家便开始警告说,玉米、乙醇等生物燃料的生产大幅增加,可能会使玉米等粮食种植者受益,但也将产生与玉米相关食品价格上涨的负面效果。而今,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一致认为,生物燃料行业需求的不断上升,是造成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油价上升还影响到农业生产,比如燃油的价格上涨就使得拖拉机等农具的使用费用加大,而用于生产某些种类化肥的天然气涨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在美国中西部,拜粮价和油价上涨“所赐”,土地价格大幅上涨,而农用化学品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许多产品的价格都已上涨了将近两倍。
而由于燃油价格上涨,国际粮食运输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加剧了包括大米在内的多种粮食供应的紧张程度。颇为微妙的是,由于米价等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粮食进口也受到多方面影响,还诱发了粮食囤积和投机问题的升级。在泰国等地,由于米价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上涨了一倍有余,一些农民开始囤积稻米,以求日后卖出更高的价钱,此举则造成了米价的进一步上扬。
油价和米价的上涨本来已经令人忧心忡忡,美国次贷危机的升级则无异于雪上加霜。由于金融市场趋于动荡,诱使大量投机资金流入农产品及原油期货交易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粮价和油价的不稳定状况。
如今,粮价、油价、房价的起落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过去9个月中,全球粮食均价已上涨了45%,而相关食品的价格也应声而起,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质量,也加剧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忧虑。
不仅如此,对美国经济预期的看淡还牵动了股市的神经,许多国家股市的跌幅甚至远远大于美股,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民众资产的缩水,使得许多家庭都不得不调低了生活标准,而人们在消费上的“紧缩”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诸多行业的盈利前景和就业率,反过来又对许多家庭的生计构成挑战和威胁。
受到威胁的,还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秩序。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忧虑地指出,由于全球食品价格不断上涨,给此前颇有成效的扶贫减困工作带来了威胁。近期,一些非洲国家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海地等国家都因粮价飞涨和供应短缺爆发了骚乱,海地总理甚至还因为控制粮价不力而被免职。对此,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警告说,目前有33个国家因为粮价飙升而处于社会动荡的前夜。全球性的米忧虑正在蔓延,而与此相关的地缘政治危险更是需要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批评西方国家热衷于将玉米变成燃料而影响到粮价的同时,粮农组织则期待着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各国首脑能参加6月3日至5日在罗马召开的讨论粮食短缺的峰会,而会议的首要任务便是保证贫穷国家的农民能买得起种子、化肥和饲料。
这也使人们想起颇为坎坷的世贸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在面临共同的来自粮价和油价以及通货膨胀的挑战之际,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实应做出更多妥协,继续降低粮食等食品方面的进口关税及其他税负,而在全球性的挑战面前,甚嚣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似乎到了该收敛一些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