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庄河访谈期间,第四位采访对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个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干净、老实,一眼看上去就是中学老师口中那种“学习型”孩子。他的家境应该算是村里非常好的:两室两厅外加一个大院子,面积有200平方米以上。
男孩的妈妈把我领进门时,他正在一间客厅里,那里的摆设简单却意义明确:一副桌椅和一个摆满书籍的巨大自制书柜紧靠房间南边的窗台,一个放着电视机的茶几则紧贴北墙——这里其实就是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学习室”。听说,这个孩子非常有希望考上镇里的重点高中。
但实际上,男孩的妈妈推开家门、转身招呼我进来的那一刻,我看到了那个男孩非常麻利地将电视机关掉,然后坐到书桌旁低头“看书”。在被关掉之前,电视里播放的是东方卫视的歌舞节目。
我于是就用电视媒体作为提问的开始。
问: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答:NBA,喜欢看姚明。
问:那NBA的比赛你看了多久了?
答:一年多了。
问:你们家里不是2006年7月才通有线电视信号的吗?(注:访谈时间为2007年2月初)
答:我一开始是在旁边村里奶奶家看的,那边有线电视安得早。
作为一个超级体育迷,我本人曾在1993年夏天不满10岁时,第一次看到了NBA比赛,并从那之后开始持续关注该项比赛;而当这个14岁男孩第一次接触这项比赛时,已经比我整整晚了13年。不同的是,他可以近距离关注他们这一代的偶像姚明,而我们则只能在遥远的国度,仰望乔丹和公牛队的背影。
看见电视机放置在他的学习室里,我能感受到他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感受过媒介接触频繁的环境,希望能在家里创造一个让孩子从中受益的环境。
然而,我也有些隐约的担心。他用7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学习习惯,可能因为突然开始和电视亲密接触而被扰乱。在我看来,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触“网”(网络)、触“电”(电视)都不应该被贴上“对”或“错”的标签,怎样教育孩子们能够把媒体当做工具,并独立判断和正确使用它们,而不是被动接受媒体传达的信息,才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