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清明节前,宁波一老太太从老伴遗物中翻出一本1951年的活期存折,里面有850元。本想这笔存款算上利息应该很丰厚,正好补贴家用,谁知到了银行一计算,当初的850元仅相当于现在的8分半。
东北网双鸭山4月11日电 清明节前,家住江北人民路的杨老太太,在整理老伴的遗物时,无意中翻出一本1951年的活期存折,里面有850元钱。“半个世纪的利息,850元钱应该值不少钱吧。”老太太想把存折里的钱取出来。
遗物中的存折很“值钱”
老太太叫杨金花,1934年出生,今年75岁。
清明节前夕,杨老太太在家中整理老伴的遗物,整理出一本“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活期存折。老太太翻开存折,一看是老伴的名字,里面清晰地记录着:1951年开户,1953年取了最后一笔款,余额还剩850元,最多的一笔存款,有80万元。
因为无法估算1953年时的人民币是否与现在的等值,老太太只能依照老伴1955年的工资收入标准,凑合着计算:“我和老伴是1953年结的婚,他以前是萧甬公司的铁路工人,铁路修到宁波就定居在这里,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是38元钱,我的工资和老伴一样,两个人加起来是76元。现在存折里还剩850元钱,算上利息,这笔钱留到现在,怎么也该有几千元钱吧。”
老太太想起一条重要线索———老伴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婆婆,解放前是萧山一大户人家的千金,家境殷实。“老伴年轻时不可能赚那么多钱,存折里曾经有几十万的存款肯定是他母亲留下来的。”
存折里的850元现值8分半
为了能取出存折里的余额,补贴家用,老太太向媒体求助。在记者帮办下,老太太昨天一早前往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分行询问此事。
老太太的这本存折,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工作人员翻看了一下过去的资料,“首先,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民银行所有的业务全部转交给工行,所以这本存折要去萧山工商银行兑换,1951年时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办事处就设在那里;其次,这本存折的开户时间是1951年,当时市面上流通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第一套人民币全面停止流通,之前的10000元换1元,不算利息,粗略估算,这张存折里的850元等于现在的8分半。”听完工作人员的详细解释,老太太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没将1955年的币制改革考虑进去,“不要了,不要了,不算利息只有8分半,坐趟公交车都不够,更不用说去萧山了。”
宁波市工商银行储蓄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杨老太太存折里的850元,如果不考虑第一套人民币禁止流通、按10000:1兑换第二套人民币,以及半个世纪里不断的利息变换,依照现在的一年息算,那么从1953年到今天,老太太的利息粗略计算大概有280元(税后)。
存折赠送宁波档案馆
据介绍,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发行,1955年5月10日全面停止流通。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之前的1万元兑换1元。老太太明白之后就想,把存折里的钱取出来费时费力;拿回家又无法完好保存。面对这本“古董级”存折,老太太最后决定将存折赠送给宁波档案馆永久珍藏。
在宁波档案馆征集编辑室,这本1951年的存折“享受”了和在银行一样的待遇,“这是宁波档案馆迄今为止,年历最早的一本存折,之前从未有过。”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杨老太太手持1951年的存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