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53岁的退休教师,他是19岁的持刀歹徒;他入室抢劫,她斗勇斗智;双方皆受伤,最后是歹徒崩溃瘫倒;她打了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让我们记住这位令人尊敬的女教师,她叫李建华。事情发生在山东威海,时间是3月26日。(新华社4月8日)
李建华“救歹徒”,引发了“该不该”的争议。其实,这是一个不必论争的问题——救人一定是对的。因为已屈服的小偷,就是“前小偷”;已屈服的歹徒,就是“前歹徒”。屈服者,其实已是“俘虏”;“俘虏”要“优待”呢,这是基本道理。如果此刻依然“乘胜追击”,你杀死他也不难,但那不仅不仁,而且防卫过当。对被抓获、已屈服的小偷依然大施拳脚、痛打“落水狗”的“出气解恨”行为,时有所见,那当然是违法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李建华的行为,不仅是仁,而且是大仁。以对方屈服为分界线,此后施救没有错,见死不救则是不仁。倒是此前的搏斗不一定对头——因为你若力所不逮,则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本来对方只“谋财”,结果演变成“害命”,这样的悲剧之例已有不少。
李建华不仅救人一命,而且救人一“心”。母亲辈的李建华,对儿子辈的劫匪丁某说:“你跟我儿子年纪差不多,父母养你这么大不容易,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你干吗要干这种事?”受到触动的丁某喊了声“妈”——这就是救活了一颗心。在医院李建华说这小伙子是“干儿子”,这应该看作是为了方便救治的姑妄言之。“大仁似愚”,对此,我们应该理解。
毁掉一个人很容易,救活一个人很艰难。都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一个文明社会的历程,就是将人的兽性控制于最低,而将人性发挥到最高的过程。母亲李建华、老师李建华——她有着真正的天使之心。国内国外,类似“天使在人间”的事情,都有先例,相信今后依然会发生。
恻隐之心,天使之心——人是需要恻隐之心的。先贤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相信李建华不是不知道“是非”,而是“恻隐之心”与“是非之心”的双重拥有。孟子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着恻隐之心李建华,其仁其义,恰是当今浮躁社会所需要的。
法与德的社会功能并不完全一样——法能治国,德可树人;以法治国,以德树人。以德树人的天使如今就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认知她,并化作自己的精神养分。
向退休女教师李建华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