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在网络电子文化发生越来越大影响力的今天,我们讨论“国民阅读率”应该采取更加宽泛的理解态度。
首先,阅读只是人类精神传承、精神享受的一条途径,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是把阅读与人格培养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加以宣扬的。为什么要这么来理解阅读?因为我觉得,对于今天80后的青年男女的成长来说,似乎人格培养与生活实践远比阅读更加重要。
其次,阅读什么?日本人是出名的喜欢阅读的民族,他们也这么引以自豪。但是你早上到东京车站的各条地铁线上去观察一下,男性乘客阅读的多半不是岩波文库的经典,而是漫画,上车就读,下车就丢,这样的阅读率恐怕不值得去羡慕和效仿。
其三,我曾注意到媒体讨论所谓的国民阅读率,无形之中总把阅读率的正面效应与阅读经典联系起来,这也是有问题的。“文革”中我们的国民人人通读语录,如果这也算阅读率,那是全世界最高的国民阅读率,但是否说明国民的素质因此而提高了呢?
其四,阅读是否仅仅指纸质媒体的阅读,青年人从网络上或者从其它传媒获悉的信息,是否列入阅读的范围呢?读报、读消闲杂志、健康知识、炒股指南、生活类读物,等等,是否同样列为阅读范围?
其五,国民阅读与专业阅读的差别是否应该被充分注意到。我在复旦中文系劲推文学原典的教学与细读,但这是针对培养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的。从专业需要来说,文史哲经典都是学生必须阅读的。推而广之,每个专业都有其必读的经典。但是,就一般社会人士的阅读而言,是否也要有具体的必读书目?
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一一澄清,才能讨论国民阅读问题。否则,笼统地批评今天的青少年阅读率下降,或者指责国民的阅读率下降,是有失公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