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农忙:头头是道种土地 农闲:津津有味 “种文化”——喜看双市农民生活新变化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4-07 15:33:21

  东北网双鸭山4月7日电 千百年来种惯了庄稼的农民,而今思想开放地“种”起了文化。

  3月1日傍晚,高昂清脆的唢呐声再次在友谊县东建乡永林村响起。50多人的“专业秧歌队”又在村部前拉开了阵势。习惯了地垄沟里走直步的农民大叔、大妈们,扭起秧歌的舞步那真是要多“浪”有多“浪”。

  喜庆的鼓点,打出了农村文化丰收的喜悦和欢快;矫健的舞姿,跳出了新农村的新风貌、新风尚。村民们说,一年到秋都在忙自家的活,现在有空闲机会了,大家一起享受

  “文化大戏”带来的热闹,真是好幸福。

  同一天傍晚,在相距50多里路的兴盛乡宏坤村,村民王相军吃完晚饭后,又像往常一样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手拿一本水稻种植手册细细研读起来。他的儿子则和小伙伴们一起骑着摩托车来到乡里的“网吧”,上网搜集农业信息,查找农业知识,游览新闻大事。

  种田“老把式”在家里“偷”着钻研起新学问;年轻农民在因特网上长见识增学问,这成了宏坤村的时尚。每年种田都收入个三五万元,科学文化知识为王相军增添了发家致富的力量。

  “口袋里的钞票鼓起来了,咱农民精神也要快乐起来。”如今,成百上千的农民业余“文艺团体”在我市广大农村遍地开花,农忙头头是道种土地,农闲津津有味“种文化”的新型农民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按惯例,秋收结束之后,农民颗粒归仓,牛羊入圈,就是农民的冬闲季节。

  “到处晃、晒太阳、打扑克、唠家常、看电视、睡大炕”,这曾是冬季乡村生活的主旋律。

  随着“腰包”越来越鼓,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换一种活法过农闲,则成了我市许多农民的新追求。

  敲锣鼓扭秧歌,演大戏唱小调,上夜校学知识,进书屋忙充电……农民心中激发出了超乎城里人想象的文化创造活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占领了他们的思想阵地。只要农活不忙了,饶河县农民就会聚集到村里的活动室,接受农业技术、卫生健康、法律和家庭美德等文化、科普知识培训。广大农民们还在活动室里扭秧歌、跳舞蹈,开展自编自演自说的文娱活动和家庭卡拉OK比赛等等。每逢节日,边疆赫哲族农民群众就用他们民族特有的形式,唱起“嫁令阔”,跳起“钓鱼舞”。

  “文化‘种’好了,家庭邻里亲情、友情厚了,乡风文明和道德水平高了。”

  “有了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后,麻将少打了,家庭吵架少了,和谐度增强了。”

  “种文化”,使集贤县农村文艺人多了,有文化品位的多了,懂科学知识的多了,勤劳致富的多了,计划生育的多了,尊老爱幼的多了,互帮互助的多了……

  “种文化”,培育着来自乡土的一棵棵文化幼苗,正成为我市农民历史性的文化创举。

  宝清县夹信子镇建立乡情艺校,吸引和培训了大批农村文艺骨干,目前已形成了全部由农民组成的10个群众文化协会,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深受农民欢迎。灯塔村则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农民电大”,使“农民大学生”不用走出村,坐在家中就可把文化知识学到手。

  土洋荟萃的乡土文化大餐,张扬着农民的文化张力和创造力,也把我市农民“种文化”活动推向新起点。

  友谊县辖区内的友谊农场近年来累计投入300余万元,修建了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健身广场22个,面积达5万平方米。秧歌队、歌唱队、器乐队,健美操队、剑术队、太极队……目前,农场常年活跃在农村有一定规模的业余文艺团体有十几支,近百个作业站(村)大半都有文艺秧歌队。

  农民徐林喜滋滋地说:“以前送文化下村,我们喜欢,但总感觉不过瘾,现在我们自己‘种文化’,大伙儿都爱参加,那是相当的快乐。”

  乡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嫁接,带来了广大农民的文化自信。

  农闲时刻,双鸭山市越来越多的农民都陶醉于各类文体活动。“跳健身舞、扭大秧歌对我们来说,就像吃饭、散步一样平常。一有空,我们想的就是去跳舞、扭秧歌。”现在,双鸭山市许多农民都远离扑克、麻将桌和封建迷信活动,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去。

  为了给农村群众创造功能完备的文化休闲场所,我市购进了文化大篷车,方便文化下乡。在县域建起了文化馆和图书馆各4个;标准化乡镇图书阅览室以及村级文化室的建立,使广大农民不出乡、村就可以接受广泛的文化知识。

  村村要有文化站,村村都有文艺人。据悉,现在全市乡镇、村屯文化室建设率接近了50%,32个乡镇广播电视文化中心,成了乡村文化活动的“播种站”。

  送书下乡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艺术扶贫工程、农村电影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围绕“服务三农”,市、县(区)各级文化部门积极推进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大秧歌等都赋予了崭新的先进文化内涵。

  集贤县的农民艺术节、宝清县的“咱村也有文艺人”、友谊县的田野欢歌,饶河县的乌日贡文艺大会……去年,在“金色田野”农村文化活动中,全市送戏下乡100多场,送电影300多场,送书2万余册。一道道精神与文化大餐,使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越来越丰富。

  “弘扬新文化、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崭新的乡土“文化生产”浪潮,已经热热闹闹地席卷了我市四县四区的各个村庄,双鸭山农村大地的这个冬天因此变的非同寻常。

作者: 杨军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