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4月7日电 清明,第一次作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彰显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内涵。
按照传统习俗,市民们都要带上各种祭品和冥币到亲人墓前“送钱送物”、烧香磕头,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以往不同的是,市民祭祀祖先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网上扫墓、鲜花祭祀等文明、环保、健康、时尚的祭奠新方式正悄然兴起,文明祭祀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纳。
1、文明祭祀风吹热鲜花市场
如今,双鸭山市许多市民一改烧纸祭奠故人的习惯,选择为故人献上一束鲜花来寄托哀思。早在清明节前的几天时间里,用于扫墓祭奠的鲜花已经开始热销。
记者近日走访了双鸭山尖山区几家鲜花店,发现前不久还一直冷清的鲜花市场,连日来突然进入了一个销售“旺季”,鲜花店里平时摆在显眼位置的红玫瑰、郁金香等都已换成了菊花、百合等素色花。一些鲜花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最近素色鲜花卖得比较火,价格普遍有所上涨。各类蕴涵怀念、温馨之意的菊花、百合、康乃馨的批发价格比平时增长50%左右,马蹄莲、勿忘我、满天星等配花,价格也比前期有了小幅上涨。
尽管如此,这些鲜花店的生意并没有受影响,前来购买和预订鲜花的人络绎不绝。
记者在郁金香鲜花店了解到,去年清明节就有不少市民来买花用于祭祀,大家觉得鲜花祭祀方便又环保。今年的清明节前期鲜花销售更是异常火爆,不少单位和个人预订了鲜花和盆花。
郁金香鲜花店经理周爱女士向记者介绍说,今年买鲜花祭祀的要比往年多得多,从清明节前10多天就有预定花束用来祭祀的。特别是4月2至4日更是达到高峰,每天都有将近200人次。顾客大多选择黄菊、百合、浅色康乃馨、非洲菊等。
据周爱女士粗略统计,清明节期间其花店的销售量约为2000余支。
2、鲜花寄托哀思成为时尚
据了解,市民对今年清明节“文明祭奠,平安清明”这一主题都积极响应,纷纷以鲜花代替纸钱祭祀。相对于用鲜花祭祀的文明,传统的烧纸祭祀受“冷落”。4月4日,记者来到双鸭山市殡仪馆长安陵园公墓,这里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清明节这几天来扫墓祭祀的约有10万多人,清明扫墓鲜花祭祀提倡已经数年,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鲜花祭祀的做法渐成主流,用鲜花制作的花圈、花篮、花束取代了以往的纸花圈和塑料花。在长安陵园墓地记者看到,排排墓碑上挂满色彩艳丽的绢花,墓碑前满是鲜花和水果。焚烧纸钱的痕迹比往年少了很多,祭祀场面更多了些温馨。
“鲜花祭祀先辈,感怀恩德,很有意义。后人以此表达对先人的追忆,本无可厚非。但,前几年祭祀形式越来越排场,越来越走调就不应该了。”在机关工作的孙先生说。
陈放是“80后”的一代。在存放骨灰的安息堂里,记者看到他正为故去祖父墓前摆设花瓶擦拭灰尘。他说:“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掺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成分。有的祭祀活动怎么看也与寄托哀思无关。个别人经营的殡葬品、祭奠品令人匪夷所思:其中不仅有纸做的汽车、护照、存折、高档别墅、洋房、金条、麻将,以供死者‘享用’,更有甚者,为了让先人也过一把官瘾,竟然将人间的显赫官位授予死人。这种荒唐的祭祀风气应该摈弃。”
在长安陵园公墓,双鸭山市人民医院的张晓丹正在墓碑前摆放鲜花。她对记者说以前她和家人都是买烧纸祭拜亲人,这两年都说鲜花祭祀文明,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她就改用鲜花祭祀,现在身边的人也都接受用鲜花祭祀这种新的寄托哀思方式了。
一位姓刘的男士刚花了10元钱买了一束鲜花。他感慨地说:“我是头一年用鲜花祭祀。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一是对环境没有污染;二是对人的心态起到积极的作用,烧纸时心情压抑,不舒服。以前在食杂店买烧纸,现在是到花卉市场买鲜花,心里多了一种轻松感。”
据双鸭山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姜志学介绍:“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的倡议已经开展5年的时间。近3年,每逢清明节,殡仪馆都以悬挂条幅、刊登公告、人员劝说等方式进行宣传。
如果前来扫墓人员愿意放弃用来焚烧的纸钱,殡仪馆就免费为其提供鲜花一束,并为在此卖鲜花的商贩提供场地,以此来促进购买鲜花的人次,推动文明祭祀的展开。虽然还有一部分人在买完鲜花之后还会焚烧少量的纸钱,但随着采用鲜花祭祀人数的增多,效仿的人们也越来越多,这足以说明人们的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其实用鲜花作为祭品,一样可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悼念,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好方式。
3、网上祭祀渐入人心
“亲爱的妈妈,您在天堂还好吗?女儿给您送了一束菊花,您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您临终的遗愿我会牢记在心,孝顺好父亲,照顾好孩子,您放心吧。”这是双鸭山尖山区的刘女士在网上公墓首页的留言。她为母亲上传了头像,并写上了她生平简介,按照风俗,正正规规地在网上公墓上进行祭扫活动。刘女士告诉记者,只要心里不忘,完全可以采取网上祭祀的方式来祭奠亡灵,如若母亲在“九泉”有知,也一定会心满意足,因为没有什么比富足的生活和永久的思念更能够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像刘女士这样采取网上祭奠先人的市民正呈现增长的趋势。他们普遍认为,与传统的烧香、点烛、烧纸钱、烧冥物等方式相比,网上祭奠既可免去一路奔波之苦,而且不受时空限制,不会污染环境。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前来扫墓的人们就可以任选国内外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作为逝者的“墓地”,为亲人在网上开设一个精致的灵堂,网上祭祖既新鲜“时髦”,又显得自然、温馨、文明。
清明节前夕,双鸭山尖山区教育局团委组织26所中小学校的数百名少先队员在市烈士陵园开展清明扫墓活动,为英雄纪念碑打扫尘土、敬献花圈,表达着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和哀思之情的同时,还号召广大中小学生通过在网上敬献鲜花、留言等方式祭奠先烈,抒发努力进取和爱国情怀。
网上祭祀是个新生事物,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墓地,进行“数字化祭祀”活动,这为亘古不变的终极人文关怀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正悄然成为今年我市群众清明祭祀的一大亮点。
编后:
文明祭祀彰显文明魅力
□张焱
清明时节,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祭祀亡灵,以表哀思。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先祖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的人文关怀,出现了带有新鲜气息的文明祭祀方式。如携带树苗进墓区,植棵绿树告慰先人;拿起笔将自己对已逝亲人的怀念写在纸上,以慰藉心灵;插束鲜花,表示自己思念的虔诚之情;通过推广家庭追思、网上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等健康环保的现代祭扫方式,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也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和祭扫陋习,更让安全、环保、和谐、文明的清明节祭祀新方式逐渐盛行。这一股股清新的祭祀文明之风迅速地吹遍神州大地,为人们所接受。此乃公民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进步的一大好事。
所以,我们更要大力倡导祭祀文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力倡导这种健康文明的祭祀方式,既符合我国的传统,又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必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文明已经成为趋势,当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善,生活中的陋习摈弃了的时候,清明就真的清明起来。
而事实上,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清明节,其全部意义不仅仅是扫墓,还包含踏青、春游的内容。选择一个恰当的日子,一家人相邀去墓地、陵园祭祀先人,而后再去旅游观光,这比单纯为扫墓而扫墓以及烧纸祭祀更别有一番风味。寄托哀思不拘泥于形式,让生活充满鲜活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