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已进入“冰河期”。数据显示,199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为186部,但随后持续下降。去年,香港电影首轮放映的产量只有51部,成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产量最少的一年。而现在,连传统的贺岁档期和圣诞档期,香港电影也在逐渐失守。
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表面的辉煌,让其走进了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误区。 “一部僵尸片成功,接着就拍100部僵尸片;一部英雄片成功,接着就拍100部英雄片。观众都看腻了。”成龙坦言,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仿之作严重败坏了观众胃口,也让电影必然走向死亡之路。在当年所谓的“黄金时代”,制作公司只图眼前票房,粗制滥造,而演员疲于奔命应付了事。周润发一年拍片11部,张曼玉因为一年拍片12部,有了“张一打”的外号。一部电影半个月拍完,没有剧本,全靠临场发挥。
如今,内地的电影产业因借鉴香港影业的院线模式而逐渐繁荣。但在效率与创新的平衡中,一些影人选择了效率优先于创新,“武侠大片”“惊悚片”的一窝蜂拍摄,已在内地电影圈中露出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