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央视青歌赛正在每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除了大赛本身,媒体和观众似乎更关心大赛出现的“小毛病”,这其中尤以综合素质考核这部分受关注度最高。于是,从题目到评委的点评,每天都有很多人端坐在电视机前在挑毛病,余秋雨的一句“孔子是战国后期的人”引来“板砖”无数,面对原生态选手茫然地回答关于英语和美国摇滚乐的题目,观众也是愤愤不平。评委们更是对于综合素质是否该分类考核的问题争相建言献策。青歌赛综合考的题目是如何出炉的?它们对于选手来说是不是太难?我们请来了众评委以及综合考的出题人,给大家说说综合考的门道。
余秋雨也很难
青歌赛的第一看点到底是比赛本身还是余秋雨的点评,答案可能是残酷的。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自从余秋雨开始介入青歌赛,担任综合知识考查环节评委,他已经成为这一舞台上最大的明星,而相比之下,选手比赛在很多观众眼中,反倒成了陪衬。
余秋雨以学术明星的姿态进入青歌赛,追捧与争议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他向观众普及了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他的口误又屡遭诟病,一些人则认为他的点评过于卖弄。
央视能坚持起用余秋雨,看重的是他在镜头前的经验以及“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对知识纵横随性发挥的能力。针对青歌赛央视更需要一位通才而不是专才,余秋雨最符合“综合”的标准。
对于余秋雨口误,央视态度很宽容,这是央视的进步,认为央视必须严肃,必须板着脸孔的观众倒是显得落后了。毕竟青歌赛不是新闻节目,并且如今网络媒体的监督和纠错能力也很强,“口误”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像的严重。或许,等40天比赛结束后,专门为余秋雨做一个综合知识点评专场,把比赛中的问题与错误做一个集中点评,相信收视一定不低。
关于余秋雨“卖弄”的评价,其实在很多普通观众眼中倒变成了“津津有味”,个人趣味与知识水平不同算出的答案完全不同,毕竟青歌赛的观众更多的还是普通人,而不是知识精英。
除了知识性,很多观众看重综合知识环节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多少有些残酷,选手在这个环节中的“糟糕表现”尤其吸引人。比如,让原生态选手回答英语题,如此拧巴的问题让人乐和之余还有一丝苦涩,这种无奈余秋雨未必不明白。但这一切并不是余秋雨所能左右的,相反,作为评委而不是出题人的他,甚至还要有意识地在点评过程中,把不合理的问题,往回找补。能让那些答错题的选手不至于因为“出丑”而过分尴尬。
青歌赛作为一档最具中国特色的歌唱比赛,歌唱与知识考核混搭在一起,并非一种很合理的形式,但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引入知识考核,甚至默认“审丑”的现实,是以一种无奈的方式承认了,严肃歌唱艺术吸引力下降的现实。本报记者吴勇D141
死记硬背与音乐无关
央视的青歌赛中,综合素质考试是一大看点,一方面观众喜欢看到选手出丑,另一方面评审余秋雨口若悬河的点评也让观众获得不少知识。这一环节也是这项比赛收视率的重要保障,这似乎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项比赛中最不合理的恰恰是这一环节。
在比赛中,一些问题的设置与一个歌手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毫无关系。比如,让一位唱美声的选手必须知道“护国运动”,让一位西藏原生态妇女必须知道迪斯尼音乐剧,过去还用平克佛洛依德乐队考过原生态歌手。在点评中,余秋雨总爱说:“不知道这个不应该。”事实上,让一个选手必须知道建安文学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名称,又不知道具体背景、作品、意义,那么,和不知道又有什么差别呢?
古人早就说过“术业有专攻”,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固然不错,但那是对做学问、大学讲师以上人员的要求。对于艺术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感性化的东西,用拥有多少具体知识去考量活的艺术是一种愚笨的观念。
过去的,一些旧艺术院校的概念强调艺术必须建立在文化水平之上,之后,又简单地把文史知识当做标准。认为,只有综合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提高,艺术水平才能提高,而综合素质与文化素质又被简单地定位为文化课成绩与知识占有。事实上,一个人在艺术、表演、演唱上的提高,更多是人的一种成熟,主要是对生活、对情感的领悟能力的一种提升,加上在表演中的经验及自信心的增加,才使得他们的水准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而并不是在不断闭门造车,死记硬背大量知识的情况下,艺术水准达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让大家死记硬背是上世纪80年代百题知识大赛时的风尚,是一种知识尚处于有限状态下的产物,在目前,知识爆炸,知识搜索又十分容易的情况之下,这种考试没什么必要。如果评审们真要捍卫这一环节,不妨玩的再刺激一下,那就是让选手也出出题,考考评委,考考余秋雨,问一问苏慧伦的《柠檬树》是翻唱哪国哪一支组合的作品,或是蔡依林的《Love Love Love》是翻唱哪国哪个组合的作品,我想没一个评委还会认同这一概念。既然余秋雨的点评都把孔子说成战国人士了,那么,其他选手答不上来也就没有什么“不应该”了。如果,赵本山《乡村爱情》的演员都精通建安文学,那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恐怖呢?
对于音乐、艺术比赛,更注重的是天性、特长,选手对艺术的感悟力,表现力,要发现有潜质、有更大上升空间的选手,而不是过分注重全面。全面也可能没个性,没有上升空间。真正的伯乐往往能看到一般人所忽略的东西,而用高考、应试教育的方式肯定不是伯乐的方式。
如果,大家真的喜欢余秋雨的点评,那么,余秋雨去《百家讲坛》不是更好吗?
(戴方)
首次公开青歌赛出题过程
记者:青歌赛每年的题目是怎么出出来的?
陈斌:大赛现在是逢双年举行,我们会在单年的时候开不止一次的策划会,找到大赛主要的突破点,在单年的夏天会为来年的青歌赛做一个规划,知道大方向在哪,比如有原生态了,有合唱了,我们就根据这个来设计题了。然后到了单年的冬天我们就搜集有关的影像资料,这时出题思路也会转变,像今年你会发现奥运的题和英文的题出的很多,从2006年开始环保的题会很多,所以我们的题不会和社会脱节。大家为什么喜欢看这个环节,还是大家从中得到了歌唱以外的东西,有更深更广的社会内容,央视这样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平台,他还承担着向社会普及文化,指引方向这样的作用,最好的完成平台就是综合素质,我们总不能天天唱歌唱我们要环保,我们要捡垃圾吧。
记者:为青歌赛出题的有多少个人?都是哪些人?
陈斌:这个很复杂,出题是这样的,大部分的题目都是我出的。但是在搜集题目的时候会网罗天下高手,比如说,帮我们出过题的有北京大学的孔庆东,著名的策划人朱海,我们春晚历年的策划等等。
还有比如环保总局的人,我们不懂啊,我们就问他们我们现在要宣传的环保理念是什么?当前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环保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说我们这个问题很专业,你让歌手回答不是很难吗?我说不是,恰恰是用最专业的眼光挑出最专业的题目,那才是最核心的最骨干的东西。我们是用最笨的功夫去出最简单的东西。
记者:每天比赛出题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陈斌:题目是去年已经在筹划,今年二三月份已经把题面编出来了,到了临近比赛开赛之前我们会做一次大的调整,为了防止题目泄密,再进行最后的修饰,就差不多到了可以登台的程度。
在大赛阶段,我们每天的工作程序是:头一天比赛完了,我们就回到宾馆把今天的题打一份出来,我会在上面再进行勾画,然后技术连夜就去做题板,其他我们出题组的助理就会查各种各样有关题的资料,给综合素质评委一个智力上的支持,因为他不可能什么都知道,那么我们就会把这个知识点列成第一条、第二条,给评委。
今天到了现场,白天技术会编视频,到了下午4时30分的时候我们会和余秋雨、徐沛东评委等人去现场的二楼对视频和音频,什么题号不能出错什么的,如果这个时候出现问题了,我们会随时修改。视频和音频对完了,再对文字的部分,因为一个字都不能错,有多少亿双眼睛盯着呢,所以我说,我们的题,比辞海比字典还要准确。真的是千锤百炼,你想要是错一点点,那个短信,那个网上的帖子,那了不得。
记者:对于大赛题目的难易程度是怎么把握的?
陈斌:我所关注的是对错率,这个题目的难易,说难说简单要有标准,每天下来我都会统计对错率。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我有标准的数据,2004年,我们题目的对错率是50%对50%,一点都不差。像27日晚上的对错率,文学题是7比8,音乐题是8比7,这就接近完美,当然最完美是7.5比7.5。这个应该是很公平了吧。如果你让选手全部答对,那太容易了,如果全错,那太难了,如果成了综合素质评委炫耀他们知识的舞台也不对,就是有对有错,对了我告诉你为什么对,错了告诉你为什么错,这个环节大家才看得下去。难和易的标准是各百分之五十,这个标准最量化。
其实你看选手们的得分其实差别极小,淘汰和被淘汰基本就是0.02分、0.01分。只有我们这个综合素质的分是“硬”的,就三个答案,你答对一个就是0.17,答对两个就是0.34,所以我们这个其实是大赛最公平公正公开的了。
记者:很多人替原生态选手答不上题来喊冤,更有评委建议综合素质考试要分类别考试,您怎么看?
陈斌:我们觉得很多选手现在想通过死记硬背来答题,这就不好了,我们觉得如果把这些东西又变成死记硬背就又倒入应试教育了,我们这个主要是让你在唱歌之外多关心一些事,多了解一些事,如果让你在艰难的练歌之余再背一本书那就没必要了。
我问你,每个题出出来你都能回答上来那好玩吗?考试是为了让人答上来的吗?原生态你要看是什么原生态,到这来的原生态是将来要到国家级平台上来表演的原生态,他不是将来还要在山沟里唱歌的呀。所有的考试都是一个作用,就是设立一个标准。他们觉得考试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我考试就是为了让你答出来,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综合素质就是在你本身的那一块知识外的东西,如果彝族选手我就问你火把节,很没意思吧?
记者:对于观众所说的余秋雨评委点评时间长,余秋雨以及徐沛东老师在直播时出现错误,观众的评论您怎么看?
陈斌:对于出错,如果是硬伤,那么我会要求立即改正,比如那天余秋雨说“《绣金匾》是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那么我立即就说对不起,是根据山西民歌改编的。都是在直播状态,有点口误很正常,如果他真的不知道,那我会勒令他改过来。
据我所知,余秋雨说“孔子是春秋战国人”也只是我们题面上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哪国人,他其实是想说孟子,只不过把两个说到一块儿了,一个小小的口误而已。
我们从来不避讳错误,有错就改,我们欢迎大家来纠错,如果观众发现我们有硬伤的话,那我佩服这样的人,我们会立刻更正,目前为止我好像还没有听说我们的题有硬伤。
(刘畅)
评委们说
阎肃(青歌赛监审组成员):综合知识题有书可依
其实针对青歌赛综合知识考核现在一共有两本书。一个是央视自己出的青歌赛历年的考题和答案,还有一个是军艺的李双江,他出了一本厚厚的书,如果选手把这两本书好好看看,其实答题应该八九不离十。但是由于大赛前的紧张,有很多选手看不下去。
今年的题除了奥运和英语的题是新增加的,我觉得美国摇滚的题有点偏多,像原生态的选手,你要问他美国摇滚的题他肯定只能回答不知道,这样就很尴尬,希望青歌赛还是要照顾一下原生态的选手,不要形成滑稽的对比。
陆在易(青歌赛美声唱法评委):综合素质题少出点国外的
我觉得综合素质的题目还是有待改进的,这个难易程度相差的有点悬殊,我觉得题目应该着重多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或者是与中国有关的题,要是有太多外国的题是不是不太恰当。如果可行的话,我建议以后青歌赛是不是可以根据分组的情况来出试题,只要有所侧重就好。像今年给原生态的选手出一个国外的题,题目一点答出来的可能性都没有。这些题对于美声唱法的选手都很难,更别提他们了。我在下面坐着,也挺替选手下不来台的。
杨洪基(青歌赛美声唱法评委):综合知识应该分类别出题
对于每年很热点的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考试,我觉得有些题出得有点离奇,尤其是对原生态的选手不太公平。我建议能不能分一分类别来出题,原生态的选手就出和民族有关的题,美声的选手就多出一些美声音乐家,交响乐之类的“洋”一点的题,这样分类测试会合理一些。
孟新洋(青歌赛原生态唱法评委):可否民族歌手用“民族题”
我觉得对于少数民族的选手是不是可以在他的民族方面多一些问题,让他们从了解自己的民族开始再了解大的汉语文化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今年我认为说外国音乐的题太多,对于我们原生态的选手简直没法回答,他们其实有很高的音乐天分,如果这个题回答不上来,对他们的自尊心是一个伤害。这样我就提出把我们做少数民族教育用的声乐测试题交给了电视台,他们也表示准备下一步可以考虑。
李双江(青歌赛监审组成员):评委不是百科全书
即便是因为余秋雨和徐沛东学问广博请他们来做评委,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百科全书,况且百科全书中也是有错字的。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古玩鉴定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如果真想从鸡蛋里挑骨头,那也是可以的。余秋雨和徐沛东带给观众的惊喜很多,如果因为少数两三次错误,就否定他们带来的其他一百处惊喜,那可能有失公允。
李谷一(惟一一位历任青歌赛评委的歌唱家):外国题目有点多
我觉得综合文化考核现在国外的题目有点儿多,如果是出于普及文化知识的考虑,选手们应当先把国内的知识搞清楚了,再去拓展自己的领域。
|